记者 卫容之 发自上海
“深发展、中信、民生、华夏4家银行银行卡通存通兑业务10月份可在上海推出。”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分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洪晓理9月9日对记者说。“目前合作行之间还在进行最后的机具调试和风险论证,具体时间要等银行间的协调结果出来后决定。”
2001年4月,由深发展牵头,联合中信、民生和华夏4家银行上海分行零售负责人,围坐探讨柜面通存通兑的可行性。今年7月,银联顺利落地后,4家银行重提旧事。这次因为有了银联通道的技术底子,彼此甚至大胆定下10月的推出时间表,被外界看作股份制商业银行突围个人金融的一次“结盟”。
利益分配有分歧
2001年9月9日,苏州APEC财长会议上,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首次就“通过彼此银行柜面代理收付业务”提出探讨。记者当时就此向多家银行高层询问技术可行性,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有技术障碍”。
时隔一年,上海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市场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银行间通存通兑已不存在技术问题。洪晓理也表示,推迟的原因根本不在于技术。
记者在4家银行采访中发现,在异口同声否认技术是推迟原因的同时,各家真正顾及却又绝口不提的还是“利益分配”。深圳发展银行上海分行银行卡中心经理黄喜胜向记者透露,深发展当时寻求结盟伙伴的条件是实力相当、平均拥有15家左右分支机构的股份制银行。生怕利益分配失衡的心态可见一斑。4家银行里,拥有分支机构数量最多和最少的银行间相差7家,实则很难做到真正平衡。
另据消息人士透露,上海4家银行柜面代理的手续费也因为“某种原因”迟迟没有敲定。目前暂时定下的方案是:跨行存款业务中,被代理行需向代理行支付每笔5元的手续费,而跨行转账业务中,账户划出行得向银联上缴每笔5角的手续费。
触角延伸
“目前小银行的个人业务几乎全线亏损。规模网点有限,投入一台ATM机动辄就几十万元。”黄喜胜对记者说,“靠小银行单独打拼,无论如何是没法和大银行抗衡的。”
黄喜胜的话道出了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窘迫:受历史原因、机构网点和市场信誉方面的限制,中小商业银行组织存款能力有限,在市场竞争中业务发展受到限制。从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网点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基本是一块空白。
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主要服务主体。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中小商业银行数量约占银行总数量94%左右,资产比重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23%。
洪晓理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寻求结盟,最直接的好处在于延伸服务触角。据悉,深发展、中信、民生和华夏4家银行在上海的网点总和现为66家,已接近上海中国银行网点数的1/3。洪说,随着银行卡的普及,中小商业银行结盟的优势就慢慢显示出来。4家银行通过相互代理收取的手续费很有限,基本是不赚钱的业务,他们看重的是共同资源。目前这4家银行还以对公业务为主,要发展个人银行卡这一块业务,惟有资源共享,延伸柜面。
《国际金融报》 (2002年09月10日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