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界》:展览业累了
3月12日,就在国际展览局考察团来上海考察的当天,一个名叫杨根明的65岁的退休职工带着专门印制的“申博”卡片,独自一人骑单车出发了。
6月中旬,结束了7000公里申博宣传之旅的他激动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是上海
人,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全中国人的事。”其实,老杨只是普通上海市民积极支持申博的一个典型。自年初决定申办世博会以来,上海人的申办热情如同气温一路高涨,年中,申办的大戏唱到了巴黎。6月29日上海歌舞团在香榭丽舍大剧院拉开了申办造势的序幕。7月2日,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1次全体代表大会上,国务委员吴仪亲自陈述申博报告。
而在此前,6月的主角却是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走上大街一不留神就会听见有关车展的言论,弄张票看车展成了许多普通北京人的生活内容之一。有人说,就连北京的空气里也充溢着车展的气息。为避免发生意外,北京市不得不实行部分道路管制。
展览会的火爆反映了我国展览业在近期甚至未来一段时间的繁荣景象。然而,今年3月27日至3月30日,就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第10届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尽管品牌荟萃、人头攒动,但由于该展会是两个主办单位同时招展,导致某些展位出现了“撞车”。类似的“一女两嫁”现象,显然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反映。
实际上,目前中国的展览业已经出现了中外之争、国内之争、城市之争、企业之争以及审批权之争。
中外之争
其实,2001年上海国际汽车展的“撞车”引起了广泛争议,竞争便已初现端倪。十几年来,逢双年6月上海举行国际汽车展,逢单年6月北京举行国际汽车展,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已成惯例。但是到了去年,上海国际汽车展在经历了16年的风光火爆之后,遭遇了空前冷遇。在国外汽车厂商对中国汽车市场热情高涨的时期,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厂商中,竟然不见通用、大众、宝马、丰田等国际顶尖汽车厂商的身影,从而令此次上海车展身价大跌。究其原因之一,便是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在2000年12月向通用、大众、宝马、丰田等汽车厂商发出通知,汉诺威(中国)公司将在2001年12月在中国上海举办“国际汽车博览会”,盛名之下,赢得大批客户。虽然2001年12月9日至16日,汉诺威展览公司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国际汽车博览会如期举行,但是美国和韩国的汽车厂商没有参加,中国国内汽车大厂商参展的也寥寥无几。可以说,在同一城市,在半年之内举办备受嘱目的同样展览,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更有甚者,汉诺威展览公司扬言2002年6月,车展照样开。而此前香港亚视公司早已做出在今年6月于上海办车展的决定。经过协调,两家公司才商定将必然会撞车的车展合二为一。而与此同时,第七届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于6月6日至6月13日热闹开场,北京拟把它办成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展览会。在同一个月,同一个主题的大型展览在京沪两地接连登场亮相,国内展览业中外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虽然,国外展览业进入中国市场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但只是到了市场发育程度逐渐成熟的近两年其抢滩速度才明显加快,尤其是2001年,国外展览业的竞争态势咄咄逼人。
世界著名展览公司中“航母级”的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率先登陆中国市场。汉诺威公司仅在汉诺威展览中心的销售收入,每年就达40亿马克。而世界展览业另一“航母”级企业、以展馆面积雄踞世界展览业第三位的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也在今年3月正式现身中国市场,在上海成立了德国法博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从1995年该公司首次在我国举办“中国国际服装面料、家用纺织品和服饰展”以来,其积极抢占中国展览业市场的脚步就从来没有迟疑过。2001年举办了“北京国际纺织品展”,今年,一下子便拿出了3个新的展览计划:“中国上海乐器展”(10月16—19日)、“国际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技术、材料及设备展”和“国际智能交通、公共设计及停车设备展”(11月13—15日)。
拥有丰富的办展经验和国际网络的国际展览业巨头相继进入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现有展览企业展开竞争。
国外展览企业往往采取与中国的一些权威行业协会或机构合作举办国际展览会的方式,使它们的展览项目在中国占据垄断地位。国外一些著名的展览企业,凭借资金实力优势,挑战国内现有的品牌化展览会或摊位销售情况良好的展览项目,并投资于国内高档展览场馆,垄断展览场地。
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有关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兴建前后的是是非非。
汉诺威展览公司等三家德国展览巨头与上海浦东土地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亚洲最大、最现代化和最完善的展览中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竣工,打破了上海展览业的竞争格局。对沪上企业而言,它们议论的焦点并不是因为多了庞大的对手,而是中外双方签订的投资协议中,新馆在经营上对外商展览公司项目给予的保护政策。如,在上海举办超过2.5万平方米的展览,必须在上海新馆;如该项目与新馆投资的外方展览公司的项目有冲突,则新馆在外方展览举办的6个月内不与该项目签约。作为德国展览巨头的新馆外方投资者将陆续引进一批展览项目,而这些项目将涵盖了目前上海展览业的热点选题。若果真如此,那么今后上海相当大一部分的大型展览将面临无法使用该新馆的局面。消息传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上海展览业反映强烈,认为新馆势必成为垄断展览资源的场所,这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利于上海展览业的发展。真正结局如何,只能拭目以待。同时,中国展览业中优秀的专业人才,也是国外展览企业觊觎的对象。
毋庸置疑,中外之争中,实力、经验、人才各方面都居于下风的中国企业明显处于劣势。
国内之争
2001年,中国展览业爆出的一大新闻事件就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服装展览会——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的主办权之争,在行业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事情发展到最后甚至惊动国家两大部委,只好由国家经贸委与外经贸部下发通知,该博览会的主办权归属中国服装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但是,对于该主办权归属之争,至今尚未平息。
对该博览会的主办权争夺战,是在中国服装集团公司与中国服装协会之间展开的。该博览会主办权原属于后者所属的北京天宫展览广告公司(以下简称“天宫公司”)。由于机构改革,天宫公司被划归服装协会,但不久,财政部认为擅自划拨天宫公司属于“国有资产流失”,要求恢复该公司的原隶属关系。此时,中国服装协会表态,天宫公司可以归回中国服装集团,但该博览会的主办权必须留在服装协会,理由是企业不能主办全行业的博览会。
如此一来,引起企业的不满。该博览会已有9年历史,不仅是同业中的佼佼者,而且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服装服饰展,是企业殚精竭虑创造的无形资产。因此,主办权的争夺,实质上是对经济利益甚至不断流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争夺。业界也有争论,认为服装协会属于“社会中介机构”,应该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二政府”。尽管在2001年底,主办权风波在政府的干预下平息,但摁住葫芦又起瓢,一波未平,风波又起。先是展前服装展杭州地区招展代理企业老总在一媒体上发布公开信,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人们对招展、组展业忧虑重重。紧接着如前文所述,开展期间,展位撞车,引起参展企业不满。可谓旧痛未消,又添新伤。
事实上展览会的主办权之争不在少数,关键是要在有利于市场发展、有利于行业进步的基础上优胜劣汰,要严格区分裁判员和运动员,像中国服装协会这样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显然有悖于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原则。
今天知名度颇高的国际汽车展,当年也有过撞车的经历。早在1996年,贸促会和当时的机械工业部都打算举办汽车展,后在中央领导出面协调下合并,才有了如今规模越办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的局面。可见中中之争或主办权之争,未必都是坏事,关键还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城市之争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业内流传。说是当初世界著名展览企业汉诺威与德国另外两大展览巨头杜塞尔多夫和慕尼黑展览公司原本欲投资扩建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后在上海的运作下,才移师沪上。接下来事情的发展自然是三大展览公司在浦东大规模的投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拔地而起。
显然,国内几大中心城市加入展览业的角逐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综观国内目前三大展览中心城市,广州只有每年的广交会为著名展览会,深圳的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作为助推力,因此尚未真正形成气候。如此,全国最大的展览中心城市之争,便在北京与上海之间展开。
目前北京市区可使用的展馆有12座,还有许多场馆在改建或扩建中,总面积为12万平方米,略落后于上海。按规划,今后5至8年,北京约需建35至40万平方米的展馆,才能满足需要。但北京申奥成功,势必大大推动北京展览场馆的建设。利用奥运契机,北京可以兴建一些既适合体育比赛又能办展览的场馆,尤其是规划在奥林匹克公园内修建一个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展览中心,使北京在竞争中具备了一些优势。北京将国务院批准的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纳入奥林匹克公园总体规划,计划用地100万平方米,建成20个1万平方米单体单层展厅,包括总建筑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的配套服务场所。这些建设计划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北京展馆的硬件水平,使之在与上海的争夺中胜出。或许,人气旺盛才是北京展览最大的优势所在。5月科博会的大获成功,6月汽车展的空前盛况,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上海在这场角逐中毫不示弱,5个展览中心,3000家旅馆,100家专门从事展台搭建、组织展览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公司和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都足已使它有相当的信心成为中国、甚至亚洲最大的展览城市。尽管北京举办的展览数量多于上海,但近来一些在京举办的展览已出现南下沪上的动向,如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的诞生。
去年颇受赞誉的APEC年会更是将上海举办大型展览的卓越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眼下,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总理朱钅容基已向国际展览局领导人表示支持上海申办世博会。上海甚至认为成功申办世博会的好处将大于北京申办奥运,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博览会,如果花落申城,除了有天文数字的巨额收入外,必然会大大加快上海成为与香港、新加坡一样的世界级展览中心城市的进程。
国内其他城市也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展览经济,像大连、烟台、厦门等,虽然没有形成大气候,但各有千秋,其专业展览会的知名度已经很高。而天津、郑州等地纷纷大兴土木,投入巨资兴建大型展览场所。
然而,只有在遵守展览市场游戏规则的情况下,中国几大城市相互竞争,才能最终形成像世界展览大国德国一样的展览城市群,进而达到将中国展览中心城市成功推向世界的目的。
企业之争
一位有过多年广交会经历的人对记者说,每年的春秋那几天,广州的黑市交易总是异常活跃,其中大部分交易是广交会摊位产生的。在业界,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去年,有中国第一展之称的广交会已走过45个年头,举办了90期。从计划经济时代,每年两届的广交会就是中国与世界进行贸易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对中国外贸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展览给广东相关行业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对外开放后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过去没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商业物资流通企业、科研院所都可以从事外贸。获得外贸经营权,在广交会上展示自己,让国外客户了解自己的企业和产品,这是获得国外客户的一条捷径。
但过去,一个企业要想参加广交会不仅要通过层层外经贸主管部门审批,而且必须是专业进出口商会的会员,加之广交会摊位有限,因此,尽管近年来广交会展览面积逐年扩大,2001年秋交会参展面积已达17万平方米,但还是僧多粥少,常常有企业为争得一个或半个摊位,使出浑身解数。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自然为广交会摊位的黑市交易提供了滋长的可能。虽然外经贸主管部门明令禁止,一旦发现必重罚,但仍屡禁不止。甚至广交会所在地广州外贸中心对面的东方宾馆内,竟然开起了非法的场外展览会。更有甚者,没有摊位的业务员拿着资料到外商的住处叩门,弄得外商不堪其扰。
2002年,广交会进行了重大改革,向专业化发展。从今年春交会开始,将每届11天半的展期变为每届按专业分为两期展,每期5天半。展览面积达到31万平方米,参展企业比上届增加了75%,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第一期有纺织、粮油食品、五矿化工、机电产品等;第二期有轻工、日用品、鞋帽、家具、珠宝、陶瓷等。广交会为了鼓励高新技术出口和创名牌,给高新技术和名牌产品提供了专门的摊位。目前的118个品牌,只要申请,都能保证摊位。但是对于普通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对于民营企业,对于新获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广交会的摊位依然很难申请到。而他们恰恰最需要在广交会上结识客户,推销自己。因此,在广交会上所谓的联营办展时有发生,屡禁不止。
审批权之争
在涉外展览的审批方面,历来存在着审批权之争。由于过去出国办展由外经贸部和中国贸促会两家审批,给有些企业造成了可乘之机,致使出现同一展览在审批上撞车的情况。曾经有两家在同一时间在国际贸易中心举办电子国际展览,一家是外经贸部审批的,另一家是贸促会审批的,后果不得而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函》的精神,2001年1月1日起,各地区各单位出国举办经贸展览会一律由贸促会审批。2001年2月15日,贸促会和外经贸部联合出台了《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对出国办展单位、审批和备核的程序、审批的依据和要求、展览团的管理以及处罚措施作了明确的规定。
该办法的出台,将出国办展审批权交由贸促会负责,是外经贸部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对我国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体制的重大调整和改革。但是,贸促会作为半官方的机构,担负着国际贸易仲裁职能,同时又带有企业性质,每年组织企业到国外办展,经济利益不言而喻。这种又管理又经营的双重角色,也引起一些议论,认为应该由权威性的行业协会来管理。
在国内办展,仍然由外经贸部审批。贸促会可以审批其系统举办的国内展。
但是审批不是管理中国展览业的最好办法,而是在目前展览市场不规范,信用制度不完善等环境下的权宜之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展览业的成熟,审批制应该逐渐取消。不过中国展览业最根本的欠缺是没有行业自律组织,缺乏权威性行业规范。2001年9月,广东成立了会议展览业协会,2002年2月山东成立了山东国际展览业协会。这两个协会都具有中介组织性质,分别由中国贸促会广东省和山东省贸促系统的各分会、支会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发起、自愿结成的行业性、地方性、非营利性协会。但是成立全国性的、权威的行业协会已经迫在眉睫。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爱的她养个短信宝宝,体验浪漫虚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