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业属于服务贸易范畴,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展览业成为朝阳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定期举行的大型展览会和博览会达4000多个。展览业除了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以外,对如旅游、交通等其他相关行业也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因此,展览业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是中国展览业的起步阶段。这个时期的展览主要以宣传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为主要目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展览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在短短20年间,中国展览业飞速发展,从单纯的宣传经济建设成就展发展为现代意义的经济贸易展览会,从单一的政府办展发展到政府、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展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国举办展览会总数为1326个,2000年已超过1500个。目前,每年全国约有600万以上人员参观各种国际展览会。
但是繁荣的背后也隐含着许多问题,中国展览业存在着三多现象:展览数量多,主办单位多,行业重复办展多。这其中既有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也有产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落伍的管理体制
首先中国现行的区分国际、国内展览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展览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展览业的不断发展,展览会已很难明确界定为国内展览会或国际展览会。国际、国内展览相互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外经贸部现行规定,只有当境外参展商达到20%以上才能称为国际展览会,但是,对境外参展商比例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展览会如何界定,如何管理,都是现行政策的空白地带。
其次,展览管理机构过多,过散,缺乏权威性。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设有单一的国家级的展览管理机构,如德国展览委员会、法国海外展览委员会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署、新加坡贸易发展局等。这些展览管理机构的职责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惟一性、全国性和权威性。这些机构的职责是制定全国性的展览管理法律和政策,支配使用政府的展览预算,组织国家展,代表政府出席国际展览界的各种活动,规划、投资和管理展览基础设施等。
从中国现行的展览管理模式可以看出,存在着管理机构过多、过于分散及利益冲突等现象。审批管理部门分属不同系统,不同部门,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进行协调和沟通,致使政府部门徒有管理之名、却无管理之实,微观管理很具体、宏观管理效果却很差的现象产生。
以出展为例,根据现行管理体制,外经贸部的职责是对出展实行宏观管理。但是,由于外经贸部不负责出展的日常审核管理工作,因而不容易全面掌握和了解出国办展的整体情况,宏观管理或流于形式,或脱离实际。
另外作为非政府部门的贸促会实施行政审批,管理体制不顺。而且,作为审批部门的贸促会既负责审批出国办展项目,同时又自行组团参办展,难免有“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嫌疑,与其他组展单位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不利于实行公平、公正的管理。
粗放的发展速度
中国展览业目前呈现出的繁荣景象,不是展览业自身调整、改变经营方式、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而实现的集约型的发展,而是一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与成熟的展览业存在质的差别。
资料表明,国内展览业的快速扩张,是建立在小型场馆和小型展会数量迅速增加的基础上的。与展会规模不断扩张的成熟展览业相比,中国展览业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和延展性弱。因而,尽管展览数量增长很快,但展览规模、档次、质量不高,低层次重复办展,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名牌展和精品展很少。据2000年的统计,我国大陆在国际博览会联盟(UFI)注册并通过它认证的专业展览会只有7个,与每年举办上千个展览形成鲜明对比。
近年来,在出展上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日益显现。因产品侵权问题而遭展览国警方查处或没收展品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产品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意识的缺乏。随着进出口权的审核日益放宽,有进出口权的企业越来越多,参展的商品种类也不断扩大,不能排除今后侵权现象再次出现。
另外,展览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制约了展览的进一步发展。专业人才缺乏这一点在出展上表现尤其突出。因为出展的人员除了需具备展览的业务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国际贸易知识、国际法规知识、涉外礼仪知识等。
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展览作为连接生产和流通的最直接形式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在国民经济中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鉴于展览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政府在展览发展阶段的重要作用,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对展览业这一新兴产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当前主要应在下列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尽快改变现行的多头审批,多头管理的局面,明确由一个统一的部门来实施管理职能
建立组办单位资质评审制度,以取代现行的资格审定制度,从而将市场竞争机制更好地引入展览工作中。逐步放开对企业自行出国参展的限制,赋予所有外贸企业自行出国参展权。
进一步加大对展览业的投入
国外展览业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关键在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其发展的诸多方面不惜重金投入。相比而言,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则显不足。为实现我国展览业质的突破,政府应加大投入,包括投资建造现代化、高智能化、规模大,能够充分满足展览市场发展需求的场地;顺应国际化兼并发展的潮流,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展览集团,并全力培植更多的规模大、有影响、有市场潜力的名牌展览会,以积极应对世界范围内的展览竞争。
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对经过筛选的展览会予以经费和资金支持,减轻企业出国参展的经费压力,从而提高其积极性,以在国际市场上寻求更多的贸易机会,最终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况且这种财政补贴是国际通行做法,与世贸规则不相冲突。
当前,国内对有能力举办高质量、大规模,已被国际上权威展览组织认可的展览会的展览机构,与一些小型且办展能力差的展览公司,在展览会的审批做法上没有区别。即使是定期举办且是高质量的展览会,也要求逐年逐个重新审批。这显然不利于培养扶植“名牌”展览,建议参照其他行业的习惯做法,对在本行业内知名度高,且有实力办展的展览机构在展览会审批上给予政策倾斜,可实行备案制度。
加强对全国展馆建设的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展馆资源
国外展览业发达国家对于本国的展览馆建设都有一套完整的发展规模规划,政府从中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展馆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展览经济的兴起引发了国内各地投资建馆的热潮,却忽视了展馆建设在区域经济中的合理布局及市场定位,展馆建设的无序和重复必将导致国家财力的浪费和展馆资源的大量闲置。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我国展览馆建设与发展的总体布局规划,实行总量宏观调控。同时可采用市场、行政等综合手段,适当提高展馆建设审批的集中度,使展馆建设的投资、规模、地点、功能、标准等与全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所在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展览业发展水平相适应。
调整和加强相关产业政策,加大对展览业的扶持力度
目前国内的一些政策法规还不能适应展览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点在税收问题上尤为明显。目前国内展览业存在“双重征税”问题。展览业与旅游业、运输业、广告业相类似,都是由一家单位(主办机构)收取全部费用,再分别支出给各下游服务单位,如馆租、装修、运输等,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服务业。但目前税收是按全部营业额征税,当与其他下游单位发生费用时,继续征税,在行业内造成事实上的双重征税。建议仿照旅游业做法,对展览业也采取差额纳税方式。
对中国展览业的几点建议
淡化政府管理色彩,加强行业自律机制
目前,国际上除极少数国家仍对出国展览实行政府审批制外,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对展览项目均不实行审批制,虽有统一的政府部门主管展览业务,但很少运用行政手段予以审批管理。根据我国出展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国际通行做法,随着各项相关政策如外事制度、外汇制度的进一步开放,应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对出展项目的审批。同时建立起规范的出展行业服务标准体系,对包括展览组织、展馆场地和配套服务公司都有统一的配套行为规范,对业界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展览行业协会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随着政府的审批职能弱化,中介机构的作用日益突出。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6月3日说,加入WTO后,中国的中介组织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介组织应成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在促进国民经济和外经贸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较成熟的欧美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及地区,政府管理展览行业的职能已经和展览行业协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共同合作、相辅相成。行业协会既是展览企业的代言人,也是贯彻政府意图、执行政府政策的可靠助手。一个展览行业协会要真正发挥作用,应具备行业代表性、非盈利性、服务性和民间性四个特征。协会的主要职责是制订行规,进行行业间的协调、对展览会进行资质评估,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展会组织水平和质量。
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政府管理企业的职能也将更多地通过非政府的行业协会来实现。所以,尽快成立全国性的展览协会,建立行业协调和自我约束机制,与国际展览业接轨。全国性的展览协会,对展览活动进行有效协调,统一制订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对展览的主题、时间、摊位价格、展览举办地等方面进行统一协调,维护会员的正当权益。
加强展览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交流和服务工作
利用市场机制和行规对展览业的秩序、效益和发展进行协调,通过展览协会对国内展览会的举办者,及各展览会的质量进行评估,优胜劣汰,维护品牌展览会的声誉,同时加强展览信息的交流和调研,促进展览市场的透明度与良性发展。
积极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中国展览业的成熟与发展归根到底有赖于专业人才的数量与素质。建议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引入相应的教材,在有关大中专院校开设展览业务的专门课程,培养本系统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展览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爱的她养个短信宝宝,体验浪漫虚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