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洋联盟”再抢喝中国啤酒
记者黄蓉实习生黄蕾发自上海
7月30日,世界最大啤酒生产商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Anheuse-BuschCos.,简称AB)与拥有中国啤酒市场11%份额的青岛啤酒签署了排他性谈判协议。
据了解,协议一经有关部门批准,AB将增持现有青啤4.5%的股权至25%。
目前,青啤的出口量占全国啤酒总出口量的50%以上,经过近年来的系列并购,青啤在全国17个省市已拥有48个啤酒生产厂。
作为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商,AB的主品牌百威已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啤酒品牌,AB要加大在中国的投资,迅速展开在华业务,与青啤的合作被业内广泛认为是真正的“强强联手”。
同样也是2002年热辣的7月,比利时啤酒集团英特布鲁(In鄄terbrew)与中国第三大啤酒酿造商珠江啤酒集团正式签订框架协议,英特布鲁成为即将成立的珠啤股份公司的发起人之一,将拥有该股份公司24%的股权。
而排名世界第二的南非啤酒集团(SAB)2002年4月也宣布了一项向其在华合资企业华润啤酒再投资1亿美元的计划。
此外,有消息称,麒麟啤酒公司将在年内与设在上海周边地区的澳洲啤酒企业和台湾统一公司进行资本合作,扩大在中国大陆其他主要城市的销售。
洋啤酒公司卷土重来并积极寻求与中国大陆本土有实力公司合作,成为90年代外资啤酒公司抢滩中国市场,因水土不服大部分遭到淘汰出局后,日前中国大陆啤酒市场呈现的新气象。
啤酒业面临洗牌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啤酒消费市场。业内人士预计2002年中国将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
面对这样诱人的市场,早在90年代中后期已有众多洋啤酒企业蜂拥而至。据统计,仅1993年在中国生产啤酒的外国品牌就有28个,中外合资的有92个。
但经过几年的“群魔乱舞”后,洋啤酒企业连同当时数目庞大的本土啤酒企业开始销声匿迹。业内人士指出,洋啤酒撤退的原因主要是成本高、价格高,在市场占有率上没有明显优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这种‘本土称霸’的现象背后有着政府保护、地方保护的隐忧。加入WTO后,如果洋啤酒企业重新杀回中国,本土公司将面临更大的竞争。”
据统计,2001年全国啤酒本企业约500家,年产百万吨的大型啤酒公司只有燕京、青岛和华润3家。而世界前十名的啤酒企业平均年销量均达五百万吨,小辈啤酒厂根本无法与之制衡。
中国啤酒业的兼并整合浪潮一时间可谓风高浪急,以青啤、华润、燕京为代表掀起了新一轮的“大鱼吃小鱼”,国内啤酒市场正面临着重新洗牌。
“土洋联盟”各取所需
此时,一批当时迫于无序竞争而无功告返的洋啤酒果真再度探索中国市场。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批洋啤酒企业不再特立独行,采用“土洋联盟”策略谋求发展的迂回战术。
AB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长PatrickStokes说,从战略上说,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啤酒市场,公司迫切希望在这一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南非啤酒公司则称,“在非洲的经验告诉我们,与一个强有力的当地合作伙伴一起进入一个新市场是非常有益的。”该公司还表示,它将从资本市场抽吸更多的资金投资中国。
而青岛啤酒公司董秘袁璐向记者表示,选择AB主要是看中其管理着旗下48家企业的成功经验,青啤在保持产品口味一致性方面技术还不成熟,AB可以在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为青啤带来借鉴。
兴业证券酒类行业的一位分析师向记者表示,除了资本优势,“洋啤酒”企业拥有更为重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要面临国际竞争的国内啤酒及早与外资合作,好处不言自明。
《国际金融报》(2002年08月02日第八版)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爱的她养个短信宝宝,体验浪漫虚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