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文为《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4月文章。
□本报记者邱冉北京报道
一度被质疑“难产”的民生保险,最近终于跨出了降生的艰难一步。
据有关人士在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全国工商联小组讨论会上透露,民生保险已完成初期融资,共有十多家民营企业出资8亿多元发起设立。但令人大感意外的是,先前盛传的出资方、民生银行的几位大股东———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东方集团总裁张宏伟、中国金玉堂珠宝集团公司董事长李静,未能入局。
作为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刘永好曾公开宣称,新希望集团将投资6000万元,与其兄弟刘永行的东方希望集团(投资7000万元)一道入股民生保险。余音绕梁未绝,刘氏兄弟为何便打起了退堂鼓?“目前外面传闻很多,我们暂时不便对此表态。”民生保险筹备组负责人对此不置可否。
而就在民生保险股东变更扑朔迷离之际,与其同属“患难兄弟”的生命保险,亦传出发起股东退出的消息。
内部纠葛
民生与东方,均系中国保监会于2000年12月批准的首批与外方合资的4家人寿保险公司之一。迄今为止,民生挂牌仍无动静,另外3家(总部设在天津的恒安、设在上海的东方和生命)则于去年年底跟世人打了一个照面。
恒安第一个完成筹备。它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天津正信投资有限公司等11家股东发起组建,于2001年11月8日获保监会批准成立。12月28日,东方和生命也同时获准成立。
值得玩味的是,三家公司的筹备工作,不约而同地终止于延长期的最后时刻。2000年1月3日保监会公布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十条规定: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筹建保险公司的,应在六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逾期未完成筹建工作的,原批准筹建文件自动失效。经筹建人申请,中国保监会批准,筹建期可延长六个月。
“民生的筹备工作已经超期3个月,按照规定其筹备文件应自动失效。”业内人士指出,逾期归咎于股东之间的股权之争。资料显示,东方保险由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北京邮电通信设备厂、重庆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股东作为发起人,上述4家分别持股10%;生命保险由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大连实德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武新实业有限公司等10家股东作为发起人,上述4家分别持股15%。可以看出,东方和生命的股权结构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大股东均衡持股。
“没有一股独大,同股同权,谁说了也不算。”身处其中的某高管人士直言。
在3家以国有企业股东为主的公司,矛盾已是相当尖锐,而在以民营企业为主要股东的民生,其状况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纠葛还不止于此。已经成立的恒安、东方和生命,注册资金分别为6.51亿元、8亿元和12亿元。按照保监会的批复文件规定,三家公司应抓紧与外国保险公司组建合资寿险公司。在此期间,公司只可以根据保监会有关规定,开展国有银行存款(大额协议存款除外)、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券和买卖保监会认定的中央企业债券等资金运用业务,并且未经保监会批准,不得经营保险业务。有股东抱怨说,依照2001年全国保险企业资金运用品种收益率比较,银行存款为3.61%,国债6.28%,证券投资基金16.29%,仅此一项,即损失了10%~13%的收益率。
嫁不出去的闺女
内忧未平,外患又起,就在中方陷入筹备阶段股权的漫长纠纷时,热闹一时的“合资热”骤然降温。四家为合资而生的“壳”公司,一下子成了嫁不出去的闺女。
“2001年9月17日(中国完成加入世贸组织的多边谈判)是一个分水岭,之前是外资上门求亲,之后是我们主动攀亲。”恒安的一位人士透露,公司至今尚未与外资保险公司达成初步意向,接触过的4家欧盟的保险公司也没有实质性进展,而且据说他们同时还在和其他几家谈判。
“外方选择合作伙伴通常有三个条件,而这四家公司都不具备。”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分析说,“其一是政府背景,如已经被外资相中的中信、光大、中石油和中石化,个个都是国务院直属企业;其二是国际背景,如海尔、中粮和五矿集团等;其三是经营背景,如太平洋保险。”
而除了合作伙伴本身的背景,外方还有一条坚守不让的底线:经营权。
可为左证的一个事例是,据参与当年信诚人寿合资谈判的一位中方代表回忆,公司的顺利成立,是用放弃经营权的代价换取的。虽然中、外股份各占50%,但经营权几乎全部攥在外方手中。中方除派驻董事长、副总经理及2名董事之外,高管层从管理系统、业务系统到行政系统,全部由英国保诚集团控制。
无独有偶,谈及海尔纽约人寿未来的公司架构,纽约人寿中国区总经理乔依德亦是顾左右而言他。据悉,与纽约人寿商谈合资事宜者,系海尔集团的资产运作部总经理崔少华。有业内人士据此推测,海尔与纽约人寿的合资是彻头彻尾的资本运作,海尔不会派一兵一卒介入公司经营管理,合资公司只是它的一个投资项目而已。
然而,民生等四家公司的股东对经营权的青睐,与外方相比也是难分轩轾。
“我们不会放弃经营权。”一位筹备组的人士表示,在与外方的谈判中,他们的底线始终是:主要核心部门的副职必须由中方担任。这一想法的出发点很明显:股东出资成立保险公司,本来就是为了向外方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
但是,外方也许认为经营权的让步难以接受,一位来自加拿大某保险公司的高管人士,在与某公司的中方代表接触后心情糟糕地说:“这些小股东捆绑起来的保险公司太急功近利,往往要求外方承诺两三年后盈利。”他双手一摊,作出一副无奈状。
外方在经营权上的寸步不让,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以我国惟一家由中方控股(中国人寿持股51%,澳大利亚康联金融集团持股49%)的中保康联保险为例,从2000年6月开业至今,其市场表现令合资双方大失所望,2001年保费收入700万元,仅相当于一个寿险公司营销部的业务量。前车之鉴,他们当然不愿再蹈覆辙。
“门当户对”和主导经营权的原则,使外方目光逐渐从民生这些“壳”公司身上移开。
但“壳”已经等不下去了,下一步,它们该如何是好?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