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东京记者 苏海河
-日媒体恶意炒作,市民恐购中国蔬菜
-中国经济发展,一些日本论客心理失衡
来自江苏省淮安海关的消息说,日本有关媒体故意夸张从中国进口蔬菜中检测出部分残药事件,将之说成是“威胁到国民健康的重大问题”,以致造成日本人对中国蔬菜产品的“恐购症”。
该消息还说,上述不负责任的做法,直接导致目前中国蔬菜中荷兰豆、青花菜、大葱等6个品种输出日本严重受阻,不少定单被取消。
与此同时,日方突然加大对我其他出口食品的检测,导致腌制食品的出口也出现困难。一些大型商场或超市甚至将中国蔬菜撤下柜台。
记者在负责贸易的日本经济产业省、厚生劳动省采访时得到证实:日本有关部门的确扩大了对中国蔬菜的检验范围,但一些地方政府的恶意宣传和媒体炒作是造成“恐购症”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中国蔬菜、食品等对日出口增加,大量廉价高质食品更使日本消费者获得了巨大实惠。
但去年以来,日本进口蔬菜中残留农药超标问题开始曝光,主要是有机磷杀虫剂含量超过日本《食品卫生法》标准。为此,日本厚生劳动省从今年1月开始加强了对中国进口蔬菜的检查制度,3月下旬开始又加强了对冷冻蔬菜的检查。特别是东京都等地方政府的检测机构和农业组织纷纷开始用检测手段对付中国农产品,同时,日本一些媒体不断就中国蔬菜农药超标问题大做文章,似乎中国蔬菜都成了危险品。
记者就此采访了日本厚生劳动省新闻官员土井先生。
他介绍说,厚生省对进口食品实施的是抽样检测制度。今年1月4日至6月25日抽检的从中国进口蔬菜5341批中,共查出农药超标者13起,仅占检测量的0.2%,而且绝大部分是菠菜。但日本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大多使用“中国蔬菜的残留农药问题”,似乎所有品种的中国蔬菜都有问题,确有夸大事实的成分。这是造成消费者心理恐慌的主要原因。
土井先生介绍,日本的抽样检测制度规定,某种商品一旦被发现问题,将扩大对此商品的抽样比例,直至抽样率达到100%,即全部检查。中国菠菜已列入这一检查体制。
日本政府对有问题商品的处理是禁止上市,贸易部门的一般做法则是销毁或退货。迄今,日本对问题商品大部分实行了退货处理。
一年前,日本以商品倾销为由对中国的大葱、蘑菇、蔺草等发动紧急进口限制,设置贸易壁垒,引发了中国的对抗措施。此间人士分析,日本如今使用的,是技术壁垒手段,目的同样是限制中国商品进口。
近年来,中国商品随着质量的提高,出口量开始增加。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这种国际间的产业分工和商品流动会更加频繁。
记者看到,摆在日本商店的进口农产品,内含加工、运输等成本,价格也比日本同类商品便宜20%至30%。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蔬菜出口日本,实际是中日产业合作的结果。许多日本大型综合商社携带种子、技术到中国生产,再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完成精加工,在日本被称之为“开发进口”。
这样,中国农民获利只是一小部分。而日本设置上述非关税壁垒,受害最大的,是日本的消费者和那些日本贸易商。
其实,农产品贸易摩擦,更大的背景是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农业大国地位的巩固。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屡屡得势,反映的就是日本的矛盾心理。
中国市场扩大,给日本商界、企业界带来了机会。但随着中国产业能力的提高,中国产品也必然要输出到国外。日本一些论客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就夸大中国的影响,因此而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今年春天,在海南岛举行的博鳌经济论坛上,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明确地提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中日经济合作大有前途。
不久前,记者采访了日本经济产业省通商政策局官员久武昌人处长。他指出,去年日本发表的通商白皮书中曾提出,亚洲雁型经济结构的解体,经济竞争加剧。但不久前发表的2002年经济白皮书则重新提出,中日产业垂直分工的格局没有改变,并指出,这一互补关系还将在较长时间内得到维持和加强。这实际上也否定了中国威胁论的调子。
久武先生的解释最明白不过,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增长势头与现在的中国没有两样,但日本并没有提出四小龙威胁论。如今日本对中国经济感到恐惧,主要是人的心理因素决定的。因为日本自泡沫经济破裂以来,经济萧条已经持续10年,而中国经济在某些领域的增长使一些日本人心理失衡。所以,其中一些人或一些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商品设置障碍就不足为怪了。
据悉,日本食品的60%依赖进口,特别是在经济更加开放的今后,这种国际贸易更会加强。在继中国大陆的菠菜风波之后,菲律宾的秋葵、中国台湾的西芹也成了日本的检控对象。
目前还不知道日本的技术壁垒要设多高。但有分析说,这仍不能阻止中国商品的进入。同时,设置技术壁垒的结果,是使日本消费者变成最大的受害者。
(本报东京7月9日电)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