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
《大公报》之所以在创刊后的20多年里成为崛起的中国独立报业的领头羊,其“四不方针”的独立办报宗旨是成功的根本。
不党:并非自己无政见,保中立。只是表明与一切党派无联带关系,不做小群体的代
言人。
不卖:不受金钱所左右,不受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
不私:不为私利,报纸向全国开放,成为公众喉舌。
不盲:不盲从、盲信、盲动、盲争。
由此出发,《大公报》在“忠实记录,言论为公”的道路上一路走来,以“消息灵通,客观准确”和“敢言且善言”的特点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其“文章报国”超越了单纯的文人论政层次,使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更成熟的境地。著名学者季羡林说:“《大公报》的一百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
不过,在一些冷静的观察家看来,《大公报》的成就其实并无太多独创的价值。它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更多地反衬出当时新闻业的幼稚和堕落,以及媒体环境的恶劣。
早在1931年5月22日胡适为《大公报》1万号纪念刊撰文时就指出:大公报的成功,“不过是因为他在这几年中做到了两项最低限度的报纸职务:第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第二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
1991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纳里莫博士针对当年以《大公报》为首的独立报业的崛起评论道: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中国新闻业的职业化过程,且这种职业化被证明是一种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因为在国民党政府的高压统治时期,新闻业的政治化最终压倒了职业化。
将《大公报》同人孜孜追求的最高原则“还原”成这个职业的最低要求,这不是对《大公报》的贬抑,而是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当前进愈难,其恪守最低要求的精神才愈可贵。
今天,不要说“坚持党性原则”、“政治家办报”的高要求,即使是“忠实记录,言论为公”的最低要求,许多报刊离此还有相当的距离。新闻不尽不实,假话空话连篇仍与一些媒体如影相随,驱之不去。
而类似为政要廉洁、施政要透明、经商要诚信、比赛要公正等各行业的基本职业要求,又何曾得以普及、遵守?对许多身处其中的人士来说,这些最低要求不啻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从英敛之到张季鸾,无论他们达到了职业要求的何种层次,贯穿其中的是一个共同的灵魂:大公精神、赤子情怀,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归。这才是他们达成《大公报》成就的出发点。
秉持真实、公正的最低要求,这是前辈的追求目标,也是有责任的媒体的职业准则。愿与读者共勉之。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