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钊
几乎没有人记得这个日子了,有关各方心照不宣地选择了沉默。尽管大家都明白,这样的结束其实并不是一个最终的结局,最多也不过是一个休止符。
6月15日很平静。之后的一周仍然很平静。几个月前,这个日子还被看作是不能跨越的
。根据当时中国邮政的有关通知,所有国际货代企业办理进出境寄递业务时,必须得到邮政部门的委托,而办理委托手续的最后期限就是6月15日。
现在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后消息,就是有关各方进行了协商,而协商在短期内不会有结果。于是,维持现状就成了最好的结果。对于邮政和国际快递巨头们来说,以带有浓烈火药味的争执开始,而以含糊其辞的不了了之结束,都已不是第一次。
快递市场政策的不确定性,甚至因为政出多门而产生的摇摆,损害的将是靠这个市场生存的所有企业的利益。这种不断的争执和冲突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整个行业的看法,损害的是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公信力,尽管对这个保持了两位数高速成长的市场来说,这些争执和冲突并不是破坏性的,但就像小的余震,你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即使是以管理者身份自居的邮政部门,在这样的冲突中也绝不会获得想象中的利益,比如市场份额的扩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层对此保持了一种维持现状的默契时,地方却已经开始以法律的名义来强行“规范”市场,清理门户。比如,江西省就出台了一个单独的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特快专递业务由邮政部门专营,禁止非邮政企业非法经营邮政特快专递业务。而早在今年2月份,四川也已出台了类似内容的法规。尽管地方有这样的权力,但显然,当政府决策层依然为此协商并且还没有拿出普遍可以接受的方案时,地方的迫不及待,不但无助于市场的规范,而且,这样的法规人为的分割市场,加重了政策的不确定性和管理的混乱。
利益关系的博弈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但是市场有市场的逻辑。因而尊重市场选择是快递业结束冲突局面的唯一出路。政府应该从制度和法律层面界定邮政的企业或者非企业属性,并据此而制定相应的市场规范。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部门间以秘而不宣的协商方式来确定一个行业的市场准入政策和规范,甚至以某种默契来取代市场应有的公开和透明,无论如何是不能服众的。对于国内那些没有背景和能力与有关部门谈条件和协商的国内大小速递企业来说,这尤其是不公平的。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快递市场仍然是以这种方式规范并且达到某种平衡的,邮政和国际快递企业的争执和冲突就不会结束,刚刚过去的6月15日,也就只是争执的另一种开始方式。尽管没有人希望过去发生的一切重演。(25A5)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