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三巨头“紧盯”京沪高速铁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6月18日 08:36 人民网-市场报 | ||
胡天舒 “如果能够参与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我们将有一百个信心。”6月12日—15日在北京开幕的第五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设备展览会上,代表日本新干线技术的日本铁道车辆出口协会业务部长仓泽泰树这样表示。 在本届展会上,中国即将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成为世界各一流铁路设备公司关心的焦点,除了日本新干线,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等也表达了强烈的参与兴趣。 以“提速、安全、高速、信息化”为主题的本届展览会,是中国在新世纪的首届国际铁路专业展览会。来自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国内的150多家厂商参加了这次铁路设备展览的盛会。 京沪高速铁路呼之欲出 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到底什么时候确定下来,成为本届铁路设备展各方关注的焦点。 其实早在1993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已经开始讨论和论证建造京沪高速铁路的可行性,至于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立项和招标,展览会现场一位铁道部官员说:“本来今年要开工的,但是现在还没有定,因为投资太大了。”另外,在争论很激烈的“京沪高速铁路到底该用轮轨还是磁悬浮”的问题上,这位官员透露,“我想应该是轮轨,因为磁悬浮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正式投入运营。” 铁道部科技信息所所长熊永钧对京沪高速铁路持相当乐观的态度,“京沪高速铁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是肯定会赢利的。”他还认为,这个项目只要一上马,它运用的先进装备和技术肯定能带动中国铁路的整体水平。熊永钧还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很可能会购买国外的铁路设备。 “只有新干线才适合中国” 日本派出了强大的阵容参加本次展会。日本铁道车辆出口协会业务部长仓泽泰树称,这已经是日本第8次来到中国推广其新干线的技术和经验了。 向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推广新干线是日本此行的主要目的。仓泽泰树说,他们这次带来的新干线技术,如果运用到京沪高速铁路上,那么京沪之间只要行驶4小时30分钟,从北京上车“可以一边吃便当、一边喝酒就到达上海。” 中国要建设京沪高速铁路,仓泽泰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他认为稍稍迟了一点,日本早就想参与这个项目了。仓泽泰树介绍,日本方面已经组织了4个单位组成一个联合团队,一旦京沪高速铁路招标,他们将马上参与其中的竞争。据悉,这4家单位包括日本最大的铁路巨头———东日本铁道株式会社等在内的3家铁路公司。为了赢得京沪高速铁路的项目,日本几乎拿出了最好的“家当”。 日本的客运铁路交通十分发达,而以300公里以上时速、39年安全运营没出过事的新干线,更成为日本的骄傲。基于此,仓泽泰树自信地说:“对于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我们很有信心,我们相信只有新干线才能在中国发挥最好的效应。” 据了解,日本将向中方提交两个关于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议方案,一是时速350公里的速达型高速列车,一是最高定员为1674人的大量运送型高速列车。 德国很想知道立项确切时间 德国作为世界一流的铁路设备制造商,当然不会放弃对京沪高速铁路的兴趣。西门子交通技术部经理杰文斯说:“西门子一定会参与!” 确实,什么时候中国方面能对京沪高速铁路立项和招标,是各国外铁路设备公司相当关心和迷惑的问题。西门子交通技术部系统工程师黄文彦说:“京沪高速铁路我们谈了五六年都不止了,可能这个项目比较大,不容易决定吧。” 法国创造了世界最高速度 法国阿尔斯通是世界著名高速铁路制造商。它来到中国已经有十几年,不过实质的合作才刚刚开始。据阿尔斯通合作运输部谭雯介绍,上海明珠三号线使用的车厢就是阿尔斯通的,现在车厢已经运抵上海了。 阿尔斯通在世界上有先进的地铁、火车、信号系统等,在地铁方面,阿尔斯通就占了全球30%的份额。阿尔斯通地区总经理卫森庭说,阿尔斯通关注京沪高速已经十几年了。当问到阿尔斯通可能运用的技术时,卫森庭表示,“方案没有定,但是阿尔斯通一定会参与。” 在全球运行的高速火车中,阿尔斯通是第一个做出口订单的,比如它已经向西班牙、韩国提供了高速铁路技术。另外,高速火车的世界纪录也是阿尔斯通创造的,轮轨512公里的世界纪录自从1990年由阿尔斯通创造,至今没有被打破。 三大公司明争暗斗 在本届展会上,日本新干线、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3大集团,正好占据大厅3个最好的位置,形成一个三角形。似乎这样的格局也正暗合了仓泽泰树的论断:能够到全世界推介铁路技术的,目前全世界也只有3个国家———日本、德国、法国。 日本展方介绍说:“日本新干线的系统很适合中国,法国、德国那些地方人口那么少,他们造出来的车能适应中国吗?” 但法国方面很快就反驳了日本展方的观点。阿尔斯通地区总经理卫森庭说:“人口的密度和车型没有很大的关系,和人口密度有关系的是铁路路网。”他举了一个例子。从巴黎到布鲁塞尔的高速火车两个小时一趟,但是巴黎到马塞半个小时就能发一趟车。这就是根据不同的人口密度、不同的情况安排不同的车。另外车厢长短也可以变化,一切都取决于路网。 《市场报》(2002年06月18日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