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
国内的钢材生产企业终于坐不住了。
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信息显示,受产量增长过快及进口冲击影响,一季度国内钢材吨平均价格同比下降300元左右,利润同比下降高达47%,其中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下降
57%。
所以不难理解,钢铁工业协会要站出来呼吁政府进行干预,限制钢材的进口,以保护钢铁企业的正当权益。据称,这种呼吁代表了国内100多家钢材生产企业的利益。
在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不到半年的时候,卸下了关税保护铠甲的国内钢材企业开始直面国际市场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带给国内企业的震荡是惊人的。但是,钢铁业是否因此就应该得到保护呢?
新华社的报道说,作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中国去年的钢铁产量已经突破了1.5亿吨,今年一季度仍然以20%的速度高速增长,据预测,今年的钢材产量将可能达到1.7亿吨。而高产的背后,却是没有竞争力的普钢占90%,并且仍然是大多数企业的当家产品。
报道还说,5年之前,在钢铁产量突破1亿吨的时候,产业界人士就在呼吁结构调整,但5年过去了,结构调整的力度并不大,一组令人尴尬的对比数字是:1996年板管优质钢比重约为40%,2001年仍然为40%,基本上没有改变。反观其他的产钢大国,在钢产量突破1亿吨之后,无一例外地压缩产量,转而以优质钢拼抢市场。
事实上,市场低迷的信号从去年下半年就已经非常明确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关税下降会给钢铁业带来怎样的冲击,也应该是企业早就有所预料和准备的。遗憾的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钢铁企业似乎对此有点儿措手不及。
所以,有理由相信,钢铁企业遭受今天的煎熬,虽然也有美国实行201条款之后,一些国家把进口市场转向中国,从而加大了进口量的因素,说到底,还是钢铁产业自身没有抓住时机完成结构调整,对加入WTO之后的市场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可能遭遇的挑战没有充分的应对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政府干预,限制钢材进口的理由并不充分,甚至是牵强的。
现在,结构调整仍然是钢铁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如果有关政府决策部门接受了企业的呼声,限制对钢材的进口,意味着那些本该被市场逐步抛弃的低值钢材又获得了生存空间,一些本该被淘汰出局的钢铁企业又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固然对钢铁产品的用户没有什么好处,他们可能不得不继续使用质量不如进口产品但价格却要高出许多的国内产品,更重要的是,国内一些面临淘汰的产品甚至一些企业因此而存活,对钢铁产业培养长远的竞争力并没有好处。有一种论调认为,对进口的限制可以为中国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争取时间,但是中国钢铁业在产量突破1亿吨之后所走过的5年足以证明,这种期望是不现实的。
在中国入世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国内相关产业已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这其实是一件好事。这种竞争的压力,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相继兑现,以后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感受到。这其实是我们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时就已经知道必须付出的代价。现在竞争刚刚来临,我们的企业就要求保护,就要求政府出面来挡住这一场本无法避免的暴风雨。如果政府果然接受了这样的要求,那就开了一个不好的,甚至是恶劣的先例。因为今后任何一个产业都可能以貌似合理公平的理由要求得到政府的保护。此例一开,入世所期待的让国内产业在更开放的国际接轨的环境中参与竞争,从而提升竞争力的目的就无法实现,而且从开放的现实来看,也必然给国际社会一个消极的信号。钢铁业的呼吁告诉我们,入世之后,警惕一些既得利益者以保护国内产业为名,要求政府干预贸易的行为,也是政府的必修课。
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在WTO框架下理直气壮的运用世贸规则,对抗国际上各色的贸易保护和歧视行为,在必要的时候,对那些真正损害国内企业和产业利益的贸易方式和行为进行正当地干预。有消息说,针对美国今年3月启动的钢铁紧急进口限制措施,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对三个品种的压缩机追加24%的关税,该项计划已经向世贸组织通报。据悉,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通报打算实施报复性措施。由此看来,限制钢材进口以保护钢铁企业的做法当不在决策者的考虑之内了。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