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18日电(杨潇慧徐寿松)城市是建筑的延伸,建筑是城市的脸庞。别把城市建设当成烙大饼,建设
得千城一面;“建大城如烹小鲜”,地域文化、环保、规划,一个因素都不能少考虑。这是建筑设计大师们日前在上海现代设
计集团主办的首届国际建筑“峰会”上作出的告诫。
中科院院士、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郑时龄指出,目前全球化对中国建筑的最大影响是
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的趋同
。但建筑是与文化密切相关的领域,文化不可能全球化,地方化始终是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境外建筑师成为上海
等大城市建筑的重要设计者,他们以一种全球化的模式,使上海有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倾向。但就在这看似多彩的建筑
中,上海却丧失了自我。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刘秀成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每个建筑物“都太过自
我,有太多的不同,太繁杂,所以就没有中心,没有特色。整个城市虽然摩登,却缺乏规划。”
大师们指出,环保也应是当代建筑中不能不关注的一大问题。与人们想象中的绿化面积的多少、新型材料的使用等不
同的是,刘秀成教授认为,“环保”即是用最简单的方法,以最省的材料做最多的东西;在小范围的空间中设计出体现“天、
地、人”理念合一的建筑。绿化也好,材料也好,都是要合理运用;能利用风向、太阳能资源来减少开支的,就别像大多数建
筑那样用空调来调节温度。
针对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城市都像上海一样,日益失去自己特有的建筑群落的现状,郑时龄院士呼吁,中国有必要
完善建筑体制,对城市规划做出相应措施,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彰显“地方特色”。因为城市的国际化并非代表城市与城市的一
体化,而应该是城市的地方化特色和城市内部的现代化。(完)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