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市场的“虚火”还相当严重 本报见习记者台启森/摄
本报记者 杜鹃
据全球最大的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国际媒介总部公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尽管世界整体经济疲软,但2001年中国的广告投放量较上年增长了16%,达112亿美元,再度成为亚太区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国家;其中,排名前10位的广告主有8个来自制药行业。
AC尼尔森国际媒介总部亚太区董事长霍本德预测,2002年“中国的广告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尤其在药品行业”。
造市一路风行虚火太重
在药品广告的排行榜上,保健品占去大半河山,这早已成为行业内外不争的事实。保健品市场作为中国颇有争议的行业,在2001年依然风光无限。资料表明:被称为全球朝阳产业的保健品行业,其销售额正以15%到30%的速度在增长,目前5亿城镇居民中有近70%的保健品消费者,预计到2010年国内保健品的销售额将达到1000亿元。
据业内人士介绍,保健品投入的广告宣传费用与销售额成正比关系,电视广告更是如此。于是,各保健品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拍广告、做广告。2001年的保健品广告市场最值得一提的当属“脑白金?了,从“老头老太篇”到“师徒篇?,其广告“版本?就有好几种,在各个电视台粉墨登场,狂轰滥炸,不管观众喜不喜欢,反正它混了个“脸熟”,混了个“深入人心”。虽说史玉柱至今没有透露脑白金共花了他多少广告费,但1995年巨人公司推出12种保健品的时候,投放了1亿元做广告。脑白金此番来势汹汹,
想来其志不在小,其魄力更不在话下。
脑白金的一夜火爆,史玉柱的东山再起,证明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神话”并非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即:一个保健品从研制、开发、批报到出成品,再到注册商标,只需20万元便可完成,甚至更少,剩下的就是大做广告的文章了———谁的广告量投入大,谁就赚得快、赚得多。根据业内人士推测,2000年脑白金的销售额约为十多亿元,其广告投入至少占到销售额的30%。
如果保健品广告名副其实也就罢了,更多的情况则是言过其实,虚火太重。不久前,某南方媒体用连篇累牍的文章对脑白金发出了质疑:脑白金真的有那么神奇?史玉柱的解释是“脑白金不是靠违规宣传做出来的?,可是,不违规就等于科学、合理吗?其实,2001年年初,国家卫生部就发布通报,大连珍奥核酸胶囊与另外15种保健品有“夸大宣传”之嫌,一时间舆论哗然,整个保健品市场陷入动荡之中。
保健品广告虚火太重的原因是商家一味地“炒概念”。在保健品行业,人们已形成一个共识:概念比产品更重要。纵观保健品市场,从补血、补钙、补肾,到排毒、增强脑营养、补充免疫球蛋白,再到核酸、基因修复,保健品的概念层出不穷,看得人们眼花缭乱。可是,保健品的生命周期是一定的,从创造概念到推销概念再到销售概念,有几家能够经得起市场、科学和时间的考验呢?于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生生死死的故事和走马换灯地喧闹,共同演绎着保健品市场的悲欢离合。
科研投入不足后劲难料
根据中国保健品协会统计,目前我
国保健品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其中2/3以上属于中小企业,生产功能相对集中的第一代、第二代产品,功效主要定位在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改善记忆三个方面,而针对专门人群的新功能领域则鲜有企业涉足。
从2000年对全行业的统计来看,保健品全年销售额在300亿元以上,其中广告投入占6.6%,科技投入占1.7%。也就是说,广告投入是科技投入的近4倍。有关专家指出,作为高科技产品的保健品,其科技投入应放置首位,“科技含量”应是保健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目前的本末倒置现象表明了保健品市场的“虚火”问题已相当严重。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保健品企业更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如美国的杜邦公司,它的广告投入并不大,却更热衷于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企业总是充满勃勃生机。而我国的保健品企业,一方面存在着保健观念模糊、技术含量低、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企业经营行为和销售行为的“短视”问题,疲于应付低层次的广告战、价格战,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者是“圈了钱就收”,很少能真正走出“富不过五载”的“短命怪圈”。
尽管最新统计资料表明,保健品行业仍然是目前国内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但它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匮乏”都注定了它的明天变幻莫测,难以预料。
规范发展方向迫在眉睫
2001年11月,中国保健科技协会和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9家保健品龙头企业联合发起“中国保健品行业信誉保证活动”,并发出《信誉保证宣言》,目的在于加强保健品行业自律,让消费者买到真正放心的产品———至此,保健品行业遭到我国市场上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它的行业信誉需要联手保证。
一些保健品行业中的“不法分子”、“害群之马”何以能够搅浑整个保健品市场?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保健品市场的“进入门槛”实在太低。仅在最近5年,我国卫生部门批准的保健品就接近3000种。宽松的审批政策和管理监督系统,使得保健品市场泥沙俱下,危害着消费者的权益,并搅乱了整个市场的秩序。
随着国家对保健品行业的整顿,抬高进入保健品行业的“门槛?,现有的保健品将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进入“食?字号系列,要么进入“药?字号系列。前者今后不能再宣传其疗效和适应性,但可以直接进入超市和其他零售领域,销售渠道非常广阔;后者虽可借用药品销售的种种优势,但面临各种药品法规管理的行业约束,需要企业有较强的实力。该如何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呢?
此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让国内保健品企业感到忧心忡忡的是:目前已有20多家知名保健品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租赁等形式,在中国安营扎寨,抢夺市场。例如美国安利公司的“纽崔莱?系列保健食品去年的销售额就达8.5亿元,一举拿下中国保健品市场上的头把交椅。如何像洋品牌那样,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树立自己的品牌价值,这恐怕也是国内保健品企业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前有狼,后有虎,表面上风风光光,保健品企业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到底何去何从?这是眼下横亘在保健品企业心中一道挥不去的难题。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