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方剑 北京报道
“中国出版第一股”——湖南出版集团借壳丹东化纤上市的行动,在经过整整一年长达13轮的谈判之后却神秘搁浅了。
“现在这个并购能否最终顺利实现,结果已无法回答。但可以肯定地说,不是目标公
司双方之间出现问题。现在虽处于停滞状态,但也不排除向前进展的可能性。”4月1日,湖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朱建纲在北京友谊宾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借壳上市的谈判过程就像中国加入WTO一样不容易。”
“出版第一股”神秘搁浅
湖南出版集团要上市,在业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然而,上市搁浅及其内幕却鲜为人知。
其实,对手也无意炒作。在资本市场上,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几乎天天发生,只是在出版界比较新鲜罢了。在湖南出版集团与丹东化纤重组运作的谈判进展到一定程度后,证监会要求身为上市公司的丹东化纤必须就此向股民作出信息披露。
早在2001年12月份,丹东化纤(000498)一则关于国有法人股可能转让的提示性公告,让人注意到湖南出版集团将成为丹东化纤公司第一大股东,从而成为中国大陆资本市场上名副其实的“出版第一股”。
这则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丹东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最近与湖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丹东化纤国有法人股转让事宜进行了实质性接触和谈判,双方已达成股份转让口头意向,丹化集团拟将所持有的丹东化纤国有法人股18,300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46.92%)转让给湖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当然,湖南出版集团能否成功入主丹东化纤,还将取决于双方能否最终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并得到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和中国证监会对要约收购义务的豁免。当时,朱建纲比较乐观地说:“我们做过政策咨询,我们与丹东化纤都是国有企业,这次股权转让获得豁免要约收购的可能性很大。”
作为中国第一家完全意义上的出版企业现身证券市场,朱建纲当时大胆预言:“中国出版物市场将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出版社的兼并收购战即将展开。”
时至今日,当初让朱感到乐观的原因反而成了收购的阻力。“双方合作停滞,主要原因是双方都是国有资产,问题就出在资产的隶属关系上。”朱说。
这样,在经过整整一年、长达13轮、累计文本达40万字的谈判之后,湖南出版集团入主丹东化纤的计划搁浅了。高层并未“叫停”
从2000年9月集团组建后不久,湖南出版集团就开始考虑上市。该集团曾找过好几家“壳”资源,最终于2001年4月接触丹东化纤。双方拟定的合作方式为:湖南出版集团以生产、流通环节以及科技领域等下游业务的相关资产进入上市公司,重组双方之间无任何现金流动,主要是资产合并,达到控股的目的——由于国家政策禁止任何非国有资本进入出版环节,湖南出版集团的主业并没有体现在合并文本中。
朱建纲介绍,两家谈判坚持了三个原则:一是双方利益不能损害,要达到双赢的目标;二要坚决遵守政府关于资本市场的各种政策法规;三是在并购中不发生现金流。朱说:“至于双方谈判的细节,如果我讲出来,对我方并无大碍,但对丹化将有很大影响。所以原谅我不能说出来。”
如果并购成功,湖南出版集团当然可以称为“中国出版第一股”。面对记者关于“出版第一股”的追问,朱十分肯定。他认为上市对湖南出版集团具有战略意义,如果入主成功,湖南出版集团肯定以政策允许的最优良资产注入丹化,使其成为“中国出版第一股”,真正代表整个出版界的形象。
至于借壳上市搁浅一事,业界有“主管高层叫停”的说法。朱建纲对此讳莫如深,但他明确告诉记者:“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家机构对我们的谈判‘叫停’。但我感觉它不叫停等于是停了。”朱意味深长地说:“在资产隶属关系上,在所有者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至于谈判何时能继续进行,朱认为:“这不是我们单方面可以控制的。”
朱建纲还透露,目前湖南出版集团并没有放弃成为“中国出版第一股”的努力,正在与其他几家上市公司进行接触。对此,知情者仅限于公司高层人士。蜂抢“出版第一股”
事实上,湖南出版集团借壳丹东化纤,并不是中国出版业与资本市场的首次亲密接触。在此之前,曾有新闻出版署直属八大出版社之一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参股福建南纸、江西三家出版单位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晨鸣纸业新股配售等投资动向。
2001年1月,北京歌华有线在国内上市。值得关注的是,歌华有线的股东除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外,第五大股东是北京出版社。可见,在传媒产业链中以厚实稳健著称的出版社,成为了文化产业上市公司首选的联盟者之一。此外,记者了解到,与湖南出版集团同处一省的电广传媒日前已参股了一家出版社。
在中国传媒业走入WTO之际,出版企业暗涌一股“上市潮”。据了解,辽宁出版集团日前已专门成立了一个上市小组;而科学出版社则以中科院为后盾,吸纳了两家高科技企业加盟,公开说“三年内上市”。
作为湖南出版集团的领军人,朱建纲早就说过:“出版集团要走电视湘军资本运营的路子。”
据介绍,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于2000年9月成立湖南出版集团,对省内所属出版业单位进行整合。集团除拥有人民、教育、科技等八家出版社外,还将集团下属、占据湖南印刷业垄断位置的三家大型印刷厂合并组成新华印刷集团,并将拥有103个经营单位、570多处经营网点的全省新华书店系统改造成湖南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
目前,该集团总资产40亿元,下属17家全资子公司、1家参股公司、2家控股公司,业务涵盖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等出版物的编辑、印刷、发行、版贸以及科研等各个方面,并涉足软件开发、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等高科技产业。2001年,集团销售收入36亿元,利润2.4亿元。该集团已大规模涉足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型传媒领域。
朱介绍说,在未来5年,湖南出版集团将坚持“一主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图书出版业为主,以报刊、电子音像等出版产业为“一翼”,以软件开发、生物工程等科技产业为另“一翼”,结紧资本纽带,迅速壮大实力。发展科技产业的“一翼”,则为湖南出版集团加快资本运营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悉,该集团的参股公司——远景信息公司正在运作直接上市。“上市”的终极目的
作为出版公司,朱认为,出版除了其事业单位性质,更主要的是其产业性质;为此,湖南出版集团改变了原来上下级的行政关系,改变了每个单位都是一级法人的格局,在集团与下属各个子公司之间确定了产权关系。
朱认为湖南出版集团根本不缺资金,与一些急于通过资本市场筹资的企业大不相同,融资并不是出版集团上市的惟一目的。朱认为,出版业在中国属优良资产,有相当出版社运营情况良好,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获得资金的渠道比较多,是银行业青睐的对象。获得几亿、十几亿的贷款,对湖南出版集团来说是比较容易的。
既不缺钱,又不大需要钱,为什么还要费尽周折去上市呢?朱说,上市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是通过融资达到迅速壮大的目的。加入WTO后,出版业面对的将是贝塔斯曼、时代华纳这种资本额达几百亿美元的“巨无霸”对手,以中国出版业的资本实力根本难以抗衡;其二是通过上市提升出版集团的形象,将使文化产业的“产业化”特征更鲜明;三是上市公司的公众参与度较强,可以培养潜在的消费者,扩大市场。在市场中,股民即读者,出版集团的上市必然会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
虽然借壳上市暂时受挫,但湖南出版集团也在做IPO的准备。目前,该集团正在对一些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不排除控股子公司直接上市的可能,我们的目标是拥有一至二家控股的上市公司。”朱说。背后的“整个冰山”
在地方出版社中,湖南出版集团与上海、江苏同处第一阵营。借壳丹东化纤,让湖南出版集团在业界声誉鹊起,事实上,上市只是湖南出版集团“商业阵营”的“冰山一角”。
鲜为人知的是,湖南出版集团还斥资1.3亿元率先在全国创办了占地1100亩的出版业高科技园;其投资创办的《潇湘晨报》在短短一年内已发行20多万份(据说其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已超过湖南其它都市报);投资在香港的图书超市不日开业;该集团还准备与贝塔斯曼进行合作。
早在1998年国家《土地法》颁布前,湖南出版集团就购买了600亩地,成立了湖南出版高科技园区。此园区以出版工程为先导、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工程为主干,目前已有该集团控股的四家高科技企业进入园区。截至目前,该集团已投入了1.3亿元,预计后期投资规模将达到5亿元。
在进军海外市场方面,湖南出版集团同样业绩不俗。朱向记者透露,该集团向国外市场的扩张行动已经开始,与香港一家公司合作开设的3000平方米左右的图书超市将不日开业。朱建纲还称,该集团在短时间内将吸收几十家超市加盟,将市场迅速做大。
湖南出版集团为何要将触角伸向海外?朱解释说,去年该集团在深圳书城的销售额达到了5个亿,而其中香港市民所占比重远大于深圳。香港拥有近700万人口,流动人口众多;同时,香港出版物的价格是内地的5倍,假若该图书超市以定价销售,将对香港本土消费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