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正按照各自的路径赛跑。BizFoto/摄
本报驻京记者庞义成本报驻沪记者马凌
花旗银行与招商银行在3月里的暂时胜出,是中国金融业变革的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金融业这块政府此前紧紧看守的蛋糕,终于来了抢食者。五年之内,这块面包将大致分食完毕。
两个得意者与一群失意者
3月21日,花旗银行浦西支行开业,获准在华全面开展外汇业务,这意味着此前紧闭的大门自兹逐步洞开。在这场比拼耐力的抢跑之旅中,花旗董事长威尔又成了大赢家。
巧合的是,次日他的中国同行———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
成了另一个赢家。3月22日,招行A股上市在深圳进行首场路演,目标直指百亿之巨。
花旗的成功令汇丰银行多少感到不快,类似的,招商银行完成上市则令国内对手暗自紧张。
很显然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更多的人则把它当作一个开放信号:
在这两家抢跑者的背后,还站立着176家外资银行机构以及数百家中资银行机构。
有消息说,除了花旗和汇丰,另外8家实力强大的外资银行已提出了全面外汇准入申请;而在招商银行之后,排队申请上市的还有中信实业、交通、光大、华夏、福建兴业、广发等所有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与此同时,关于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上市计划也在激烈的争论之中。
在当下的中国银行市场上,大致的图景是两列群情激昂的长队:
一队是站在央行门口等待准入的外资银行,另一队是站在证监会门口等待上市的中资银行。
用老百姓的话说,它们快要挤破头了。
招商Vs花旗:速度决定生死
按照国内金融市场开放时间表,今年内对外资银行外币业务的限制将全部取消。人民币业务除已开放的深圳、上海、大连、天津四城市,将再开放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五城市;明年开放济南、福州、成都、重庆;第三年开放昆明、北京、厦门;第四年开放汕头、宁波、沈阳、西安;第五年取消所有地域限制。五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的限制。
“中国民间金融资产已超过10万亿,而其中的大部分得不到有效的增值服务,”国家开发银行市场与产业分析局局长王大用说,“对于外资金融机构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吸引,因此未来五年其进入速度必将加快。国内银行业能否承受这种巨大的压力,要看其自我改革和调整的速度。”
由于开放时间表的存在,速度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因素。正如花旗支行开业和招商上市两个事件所标志的那样,前者偏重量的扩张;后者偏重质的调整。而两者交互作用,将成为推动未来几年中国银行业变革的主要力量。
3月21日,花旗集团董事长威尔在接受采访时,毫不掩饰地对其中国战略提出了速度要求:“我估计未来5年花旗银行在中国国内的业务将快速增长,这个速度将会两倍于我们中国首席执行官的预计。”与此同时,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深圳强调“上市的五大目标”:补充资本金、消化历史包袱、强化管理、国际化、解决激励机制。
以目前的情况看,外资银行量的扩张犹如水银泻地,正毫无停留地按照时间表的进度向前推进。“网络、人才、产品,这些都是当务之急。”汇丰银行驻中国总代表处公共事务主管张丹丹说。
尽管在第一轮竞争中被花旗抢先,但汇丰并不甘心。“我们马上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市同时推出全套外汇服务。”张丹丹说。汇丰目前已在国内9个城市设立分行,并且还有两间代表处,基本完成了对中国最富庶的三大地区———长江流域、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的战略布局,并于2001年12月底以6260万美元购入上海银行8%的股权。
与花旗一样,汇丰银行在外资银行的竞争队列里抢得先手,并不仅仅凭雄厚的资金实力。
实际上早在花旗1902年于上海设立分行之前的1865年,汇丰即已在国内开展银行业务,花旗银行在国内拥有的一切资源——包括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关系、巨额的投资等——汇丰并不稍让,而前两者在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转轨的市场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有鉴于此,分析人士相信在未来几年中,花旗和汇丰会继续领跑,而两者的竞争亦会不断加剧。
回过头来看招商银行。尽管此前,已有三家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发、浦发及民生———上市,但业界仍普遍认为招商银行是国内营运质量最好的银行之一。
“上市从开始设想到最终实现,我们用了两年”,招商银行上市小组负责人郑先炳说,“我们要做出一家像样的银行。”
根据招股说明,2001年度截至上市前招商银行的几项营运指标如下:资本充足率10.26%,平均资产收益率0.59%,不良贷款比率10.26%。
而同期外资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15%以上,平均资产收益率1%以上,不良贷款比率1%以下。
高危区域的变革
根据麦肯锡研究报告,在中国按照WTO协议准备开放的领域中,银行业是当前受保护程度最高、开放后受冲击程度最大的行业,可以说,这是加入WTO后最令中国政府担心的“高危区域”。
外资银行将在制度、经营和管理三个层面对国内银行业提出挑战。
制度层面的挑战大致有三点:一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和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受到威胁;二是以“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为核心的金融体制及其有效性将面临强烈冲击;三是不规范的、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内涵的商业银行制度及其低下的制度绩效将使国内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受到损害。
经营层面的挑战有三点:国内银行的市场份额将不断下降,加入世贸组织十年之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将从2%提高到20%到30%;国内银行的利润将减少,一些高质量、有信誉的客户———特别是沿海地区客户———将转向外资银行;资金逐步转向外资银行,将对国内银行的流动性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不良资产比率相当高的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损失将使它们的风险加大。
管理层面的挑战,是国内银行当前面临的最为突出的挑战。国内银行不仅要直接面对国外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经营机制、运作效率的冲击,而且要遵循国际监管标准,在会计、统计、财务、税收、呆坏账处理、信息披露等方面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
“这么看起来,国内的银行好像没有活路了,”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说,“其实不然。首先我们要看到国内银行还有5年保护期,在此期间它们可以迅速学习吸收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进行自我改革;其次国内银行几十年来建立的遍布全国的网络,不是外资银行几年间就可以实现的,在相当大的领域国内银行仍然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我们对国内银行未来的前景仍然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国内银行的基本营运指标如回报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率方面与国际银行的差距在5到10倍以上,因此5年以后会发生什么,要看我们的政府和银行现在下怎样的决心,”王大用说,“经营和管理层面的问题,企业可以自己解决,但体制方面的问题,非政府下决心不可。”
比如说,与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有了绝大部分的金融资源,而其运营效率却最为低下。因此中国银行业变革的关键在于“变革四大”。
在2002年1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前,业界纷传“四大国有银行将进行股份改造并上市”的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会后对此作出了明确答复:国有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将其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政策上的障碍。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还存在许多问题,还需在会计制度、银行制度、管理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戴相龙的这一态度表明了中央银行的决心,但也透露出一些无奈,因为这意味着四大银行目前还不具备上市的条件。
3月11日,戴相龙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计划。
这一计划表明了中央改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路径:公司化,股份化,然后上市。“上市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这是一个大改造的开始,”王大用说,“这里面必然牵涉到大量人员和资源的重组,难度将非常大。但是要面对5年后的普遍国民待遇,主动的重组总比被动的重组好。”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 新浪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其中细节未经新浪证实,特此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