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半小时》:海尔的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1月23日 17:46  CCTV经济半小时

  俗话说,下棋看五步,高手对弈,在投下一粒子的时候,对棋局可能的变化必定是了然于胸。海尔就是这样的高手。在精心打造家电航母的同时,海尔又给自己制定了更高的战略规划。

  把创新作为自己企业精神的海尔集团,每一个大的投资举动都清晰显示出海尔意图成为大型跨国工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在海尔集团成立17年的创业纪念会上,张瑞敏将海尔集团已经进入金融领域消息第一次正式的发布出来,这个消息让人感觉到海尔的战略安排又超前了。“我们投资了6大金融产业,第一是青岛市商业银行,再一个是武汉的长江证券。”张瑞敏说。

  海尔2001年投资的金融企业是:控股青岛商业银行,控股鞍山信托及武汉长江证券和纽约人寿成立合资公司,获准成立保险代理公司和财务公司。大举进入金融领域,在中国家电业中还没有先例。据了解,海尔从2001年开始,海尔先后在金融领域投入近12亿元人民币,涉及风险投资,保险,银行,证券等行业。如今正是中国的金融业面临国际竞争和内部调整的关键时期,为什么家电业做的好好的海尔,碗里的肉还没吃完,却去下海捞鱼呢?

  “我们的目标就是国际化,现在已经是在国外有13个工厂,有很多的贸易公司。现在已经感受到金融全球化运作的问题比较困难了,也就是像很多的跨国大公司,它可以做到资金24小时不落地,资金的利用效率很高,就支持了它在全世界各地的工厂或者公司,对于我们来讲也是有这个问题,最理想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应该是一半对一半。”张瑞敏说。

  海尔进入金融领域的投资是不是一时冲动呢?在海尔采访时我们了解到,海尔集团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的申请成立财务公司的报告日期是94年。原来,海尔打"金"字招牌的战略构思早在8年前就成熟了。

  “我们自己感觉到企业比作一辆车,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好比是这一个车的两个轮子,如果没有金融资本介入,产业资本做得再好等于这车将来也会跑不快。虽然现在看也可以,问题也不太大,今后特别是进入国际化到国际市场上去,没有金融的支持或者没有金融和产业资本的结合,这非常困难。”张瑞敏说。

  回顾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84年到1991年是名牌阶段,战略目标是创建国内名牌;1991年到1998年是多元化阶段,海尔先后兼并18家企业,战略目标是形成多元化规模经营;1998年至今是国际化阶段,海尔在美国建厂,并进入金融领域.初步形成了国际化的大格局,“我们的目标就是国际化,目标一定要坚定。但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把目标分解了,比如先到日本再到别的国家,这样困难就减小了。”张瑞敏说。

  如果说进入金融领域是看似超前的举动,那么海尔的发展战略的三个阶段贯穿了类似的意外之举。

  从84年到91年名牌战略阶段,张瑞敏砸冰箱;

  91年到97年多元化阶段,海尔斥资12亿元兴建海尔工业园以及连续兼并18家企业;

  98年至今的国际化阶段,海尔先后在美国等地投资建厂;2001年海尔进入金融领域和风险投资领域。

  同时海尔开始修正自己"和高手下棋"的战略,提出和高手在竞争中合作,2002年海尔和日本三洋成立合资公司.“必须要把自己所拥的资源和别人分享,通过这种关系使自己迅速地发展和壮大,所以我们现在寻求的更多的国际上的竞争者进行合作。在整个家电大的竞争格局当中使自己通过这种方式迅速地壮大。”

  可以说,国际化是目前海尔集团发展战略的主线。为此,海尔集团未雨绸缪,从1998年开始先后在美国等国家设立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中心,在海外建立了40800营销网点,一步步向海外推进,其中1999年海尔在美国投资建厂,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在记者2000年初拍摄的资料片段里,海尔美国总裁麦克在市场的怀疑声中许下了这样的承诺。“如果美国海尔的销售额明年翻一番,你们不要感到惊奇。”

  事实的情况是,美国海尔2001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6亿美元,比麦克承诺的增加了7%。更主要的是,海尔通过在美国建厂,海内海外遥相呼应拉动市场,成功的将海尔这个中国品牌推向了世界。

  “有一点,像现在讨论比较时髦的一个话题,说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就是大家都有奶酪吃的时候,觉得没有必要再到房间外边去,在这儿不是都有吃吗,而且人家送来很多主动就送上门来了。那时候我们就看到,这总归是暂时的,你没有那么多肉吃,你就要到海外去,思路上可能比别人要超前一些。”张瑞敏说。

  对比海尔销售额的增长和海尔大的战略举措,不难看出,海尔的销售收入往往在每一次大动作的第2年开始出现大的增长,比如:海尔97年开始实施兼并重组多元化,海尔在99年收入比98年增加100亿元;海尔98开始实施国际化和业务流程再造,企业在2000年比99年销售额跃增148亿元。张瑞敏表示,把根扎在市场上,精心培育企业以创新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力,是海尔发展战略的最根本的出发点。而把企业的大的战略和企业每一个员工联系起来,是海尔在经营中最为关注的。记者在海尔技术中心采访时意外的看到,每个技术研究人员都和中心签定了经营合同。“原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设计出来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到市场有没有用,我们不是很清楚。做一个东西或者开发一个东西,直接要面向市场,要看到市场的效果是好,是坏,完全由自己承担。这个过程中就从技术人员变成了了一个经理,面向市场的经理。”张瑞敏说。

  将企业的战略分解成每个员工的具体目标,然后用各种方式鼓励创新,这也许就是海尔每年增长78%的秘诀,在海尔的电冰箱车间里我们看到,员工的一个小小的革新被用他自己的名字来命名。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SBU(策略事业单位),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每一个人都是老板,每个人都是经营者,而且要求每个人都要创新,既然你是经营者你就要对市场负责,所以我们现在要求做到,把整个集团一张经营财务表要转化成3万多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个经营指标,把整个集团的压力转化到3万多人身上,这3万多人再把这个压力转化成动力。”海尔集团技术中心工程师刘家和说。

  与2001年世界500强的最后一名的销售额比较,海尔2001年的销售额只差200亿元人民币,按照海尔目前的发展速度,顶多两年就能达到这个水平。可以说,是长远的企业战略让海尔朝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经济半小时记者/王朝阳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