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子恢崔荣慧
加入WTO以后,我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个经济领域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的进程将大大加快,在竞争规则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竞争的范围也扩大到了全世界。金融竞争力是一个国家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而金融安全又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如何从根本上实现中国金融体系的升级,全面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是目前中国正在面临的问题 。
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资本论坛就将“金融开放与国际化·银证合作”定为了本届论坛的主题,与会的许多专家学者及金融界的人士均对此发表了看法。
根据论坛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资金流动的方式从以银行信贷为主转向了以可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债务工具为主,全球金融资产的证券化率正在提高,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向证券化转化,金融经营业务也从分业向混业转变,金融机构全能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使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之间的并购升温,规模已成为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的主要表现。2000年,美国金融业并购涉及金额已达到2.4亿元,在此过程中,全能化的超大型金融集团不断涌现。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风险全球化、各国金融政策一体化的趋势也日益显山露水。
其实,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代表的很多国家均走过了一条由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经过长达一二十年的金融创新与融合的演进,最后再通过修改立法的形式过渡到了综合金融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在分业经营的格局之下出现了大量的银证、银保、保证之间的合作业务与工具,并在立法许可的界限内跨越了不同的市场,丰富了各个金融企业的利润来源,分散了各自的金融风险,降低了独立经营的成本,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推动了资本全球流动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从而促进了银行证券保险各自的良性发展,大大提高了这些国家的金融能力,并能最终推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确立了其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根据银河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看来,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并不高。在此背景下,不良贷款比例高、业务单一、税赋较重、效率低下等严重地制约着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据人民银行统计,到2001年9月底,外资银行在华共有营业机构近190家,其中分行158家,下设支行6家,大部分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等地。外资银行总资产达到了440亿美元,其中贷款65亿美元。绝大多数外资银行目前还只能是经营外汇业务,获准经营人民币的外资银行只有31家,且有一定的地域限制。
而在中国的证券业,目前除中金公司外,外国证券机构在华只能设立代表处而不能设立分公司,但国际化对于证券行业的冲击却不能小视。我国券商数量虽然多,但规模普遍较小,2000年底全国证券公司总数达到了101家,而其中也只有3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达到或者超过了30亿元,最大的券商的资本金也还不到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国外大券商的三十分之一。从业务方面,国内券商收入来源主要高度集中在经纪、投行、自营这三个领域,占到了60%以上,而财务顾问、基金管理、研究咨询等新兴业务在起步阶段。
同样的问题存在于国内保险领域,自1992年美国国际集团进入中国以来,目前已有24家外资保险经营机构获准在中国经营,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13家保险公司在14个城市设立了200多个代表处。但是我国保险业规模小、体制落后、人才匮乏的弊端依然存在,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管理的总资产也只有700多亿元人民币,约合90亿美元,而国外一些大型的保险公司管理的总资产大多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
但是无论如何,根据WTO开放承诺,银行、证券与保险这些领域都将陆续放开,提高金融的国际竞争能力已是刻不容缓的选择。而在诸多的应对措施中,银证合作显得尤其重要。一些专家认为,银证合作为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能过金融创新将促进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之间良性的资金互动,弥补各自的固有缺陷,极大地丰富各自的利润来源,增加金融市场投资品种,并建立起风险的不间断释放机制和分散机制,降低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提高运作效率。这种合作与互动,将推进金融结构的变革,推动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演进。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本次资本市场论坛上认为,20世纪末,随着中国入世,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问题又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虽然当前在探索银证合作的过程中,将面临来自立法、监管以及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自身的很多的挑战,也面临着设置必要的防火墙,以隔绝证券市场可能的风险向银行业转化的挑战。但不管如何,改革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