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中信实业银行 > 正文

中信的“花旗”梦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1月22日 09:07 商务周刊

  《商务周刊》记者/宁南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组建中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的传言,去年12月25日终于在中信董事长王军的口中得到了证实。

  但消息的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一种对传言的证实,也不在于它是对中国金融业"分业
经营"行规的突破,想象力最强的刺激来自中信的"大金融"梦想:这家总资产3600多亿元、业务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信息、基础设施、能源、房地产等领域的金融集团,身上或浓或淡已闪现出美国花旗银行的色彩。以中信为代表的一支金融界全新势力正在诞生,它们希望能够通过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进入真正意义的全球金融市场,与世界级的对手竞技

  "大金融"主义

  虽然去年年底,消息才得以从中信最高层证实,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最确切的时间是在去年11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朱基亲自批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方案。为了避开分业监管的金融法规,中信首先将在海外成立中信金融控股公司,以持有北京中信旗下即将在A股上市的中信证券、中信嘉华银行(香港主板0183)、中信实业银行及中信与英国保诚保险合组的信诚人寿保险公司等。据悉,上市地点选择在香港。

  "成立金融集团,是中信高层多年追求的梦想。"中信公司总经理孔丹向记者透露,中信旗下的金融业务整合不会仅局限于银行业务重组,而是将包括银行业在内的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整合在一金融控股集团之下。目标是在未来打造一艘类似花旗一样的金融航母。

  "我们设想是把很多专业性的子公司合并在一个控股公司底下来管理。"中信董事长王军笃信这种全方位的"大金融"思路,谈到正在运作的金融控股公司甚至有些义无反顾,"对于我们能够经过整合在市场上占有一定规模和效益地位的公司,我们就把它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企业集团,如果我们不具备竞争优势,我们就退出这个行业。"事实上,早于两年多前,北京中信已表示有意成立金融控股集团,并于境外上市,虽然曾因涉及政策法规方面的限制及公司内部人事变动等因素影响,令计划进展放缓,但北京中信一直没有放弃,并上交多个组建方案予有关方面审批,方案亦曾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

  王军对金融市场的体认和对中信未来的走势,有着明确的判断:"在发展中,规模和协同效益,多元化和全球化是金融业将来竞争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在金融控股的组织构架底下,想把我们自己做好,就必须采取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就是我们要能够结成很多战略联盟,我们这种战略联盟都是要求不排他性的战略联盟,共同谋求发展。"积极改制准备上市的中信实业银行,是中信实现"花旗梦想"的过河卒子。但王军认为它还属于国内第二梯队的商业银行:和国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比起来,"在竞争中处于一个不利的地方",所以就有必要结成一种同盟。"我们也不排除和其它的商业银行联盟。我们跟工商银行、建行、中国银行都曾经探讨过这种合作的形式,所以我们主张这种联盟不是排他性的。"王军说。

  对于中信公司目前同时经营的各种金融业务,中信证券副总经济师、董事会秘书吕哲权认为这并不能算作混业经营:"只能说是为客户提供了较为方便的金融驿站式服务,也就是将几种金融服务窗口集中在了一起。这与我国的平安集团、光大集团情况类似。"吕哲权表示,中信公司将在内地恪守分业经营的原则,"但是成立后的金融控股公司将在香港及海外实行混业经营,内地的相关准备工作也将进行。"比如,中信集团旗下的金融业务,比如中信证券、中信嘉华银行将加强与建设银行、中保集团、光大集团的合作。

  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就必然涉及到证券业和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这在国内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在清查股市中的违规银行资金的情势下,使中信打造金融航母面临难题。据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中信若要成立金融控股集团,需要建立"内部防火墙"制度,以防止来自银行业的资金通过证券业务流入股市,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且,在外部监管上还要接受监管当局的特别监控。

  另一个困难是中信几年来一直处于大调整阶段,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收益。王军认为:"它对于公司收益的影响,特别是对海外收益的影响是很大的,使海外收益大幅度减少。1997年金融风暴以前,海外收益占到60%以上,国内占40%;1997年以后,国内收益到了70%,海外的收益在下降,这种情况下,这些年国际评级公司对我们的评级也大幅度降低,资金筹集的困难对公司发展产生一定制约。"但这似乎无法阻止中信的"大金融"信仰,以低调、谨慎、实干著称的王军展望的是5年后的中信,在他的计划中,它将是一艘总资产6000亿元、在中国资本市场能与"花旗"争锋的金融航母。因为这一切缘于22年间中信在业界建立起的强悍"江湖地位"。

  二十二年的"中信系"

  京城大厦,170米50层,北京摩天大楼的第二高度,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将大本营安扎在此。公司总经理孔丹的"中信"故事必须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创联系起来。1979年1月,邓小平约见工商界和民主党派人士,希望荣毅仁这位"荣氏家族"的领袖重入商海,"围绕改革开放做一些实际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荣老板"2月向中央提出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6月就得到了国务院正式批准。同年10月4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式成立,荣毅仁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中信起航。

  中信名声鹊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发行海外债券。当时22项重点工程中的重点--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投资不足准备下马。纺织部找到中信公司寻求帮助,中信公司经慎重研究,顶住各种压力,提出了向海外发行债券。1981年2月,中信公司成功地在日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这也成了中国信托业重现"江湖"的标志,此次集资创举被称为"仪征模式"。江南仪征化纤更借此走入了中国最优秀的企业行列中。

  仪征模式的成功,使中信公司有基础在以后数年间先后于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等地发行了多次不同币种的债券。仅1984年一年就在海外成功地发行四次债券:其中日元300亿,港币3亿,德国马克1.5亿,美元1亿。

  与此同时,中信公司涉足金融租赁业务。1981年,中信与北京机电公司、日本一家公司共同筹建租赁公司,为北京市的"北京"和"首都"两家出租汽车公司从日本租赁汽车各200辆,中信公司帮助出租车公司解决外汇问题,汽车公司则付人民币。尽管这一计划最初提出时被一些人指责为变相进口,但在不到两年时间,两家出租汽车公司所租赁来的汽车就赚回了所付的全部资金。自此以后,金融租赁在中信大张其帜。

  中信的实力由此两项业务创新迅速膨胀,拉开了版图扩张的序幕。到2000年底,中信公司的总资产已达3586.10亿元,净资产395.95亿元,分别比公司成立之初增长了1000和150多倍,当年税后利润25.35亿元。

  中信公司20年来分并离合,最终业务实际上已调整集中在金融业、实业和其它服务业三大领域。而金融业是公司重点发展的业务,其资产约占公司总资产的81%,主要由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中信目前拥有38家子公司(银行),其中包括设在香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地的子公司。其中的境内全资子公司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兴业信托投资公司;境内控股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信诚保险公司(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境外全资子公司中信(香港)集团、控股上市公司中信嘉华银行等金融企业都是同行业的翘楚。

  投资和发展实业也是中信的一项重要业务。实业在公司总资产中约占18%,涉及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能源、房地产等行业和领域。其中,最耀眼的要算全资子公司中信国安和境外中信香港控股的中信泰富。

  这是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市场想象力的为此,中信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孔丹多次巡视了中信在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金融业务。2001年8月28日在香港第一次公开表示,中信集团拟将旗下金融业务公司包括中信证券、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嘉华银行以及信诚保险进行业务整合,成立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业务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尝试混业经营。

  "试水"花旗"航道"

  中信多年来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大金融"梦想,其蓝本就是美国花旗公司。1968年,花旗银行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了一家单一银行控股公司--花旗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持有99%的花旗银行资产。花旗公司与花旗银行的董事会成员同一套人马、一个班子,只是挂了两块牌子。这套把戏的目的就是要颠覆1934年《格拉斯和斯蒂格尔法》金融分业经营的桎梏。

  花旗公司当时拥有13个子公司,能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业务。事实上已成了混业经营的态势。1998年4月,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合并后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业务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这不但加强了花旗国际金融业"巨无霸"的市场地位,更使其在混业经营上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花旗公司第一个真正做到了,客户到任何一个花旗集团的营业点都可能得到储蓄、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咨询、资产管理等一站全能式的金融服务。

  花旗金融控股公司在市场上的认可,使得统治了美国金融业近70年的分业经营寿终正寝。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易宪容研究员给记者的解释是:"实行混业经营,是现代市场对金融业提升服务档次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客户需要一站式的全能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单项业务平均利润的降低,金融机构目前已很难依靠单一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天平已倾向多业务综合后的金融创新产品,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分业或混业,近年来在中国却只是纷争不休,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式闹剧色彩。1993年以前是"稀里糊涂的混业",全部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当时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涌向外汇、房地产、股票、期货等从事投机买卖,导致金融秩序混乱。1993年,朱基新任央行行长,即着手进行金融企业的分业经营改革。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确立了严格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原则,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混乱的金融秩序。但其严格特色也为后来混业呼声再起埋下了伏笔。

  中信证券副总经济师、董事会秘书吕哲权指出,现在严格的分业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金融企业的生存能力极其微弱,尤其是银行业,"贷出去找死,贷不出去等死";保险也有这个问题,把未来的钱拿来投资,但没有资本市场,没有有效的投资渠道,只能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购买债券。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也需要资金。但是银行资金一进来,资本市场的泡沫就立刻增大,因为这个市场规模太小,太不成熟。

  现在,不说暗的,市场上明的已出现了类似"银证通"这种带有明显混业色彩的金融产品。金融管理层对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像中信这样有实力、有基础"玩"混业的金融机构,更是只做不说都早在两三年前动手准备了。

  目前全球金融混业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就是美国花旗的金融控股公司和德意志银行的全能银行。花旗的混业经营是通过分别不同业务的子公司来实现,各子公司在法律和经营上是相对独立的公司。彼此之间在结构上形成"内在防火墙",以达到分业监管和混业经营的目的。这种"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混业形式,继承了北美银行业一贯对内部风险控制的侧重,一直是中国金融管理层和研究机构认为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混业形式。中信也因为与"花旗模式"的天然雷同,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准备和想象了两年。

  从国际竞争意义上讲,中信更是别无选择。中信证券副总经济师、董事会秘书吕哲权坦白地说:"我们关注的是和国外同行的竞争。不同范畴的金融业务整合成一家金融控股集团,也就是混业经营,这是国际潮流,不做一些先行的准备,中国加入WTO之后,中信公司将处于被动。"

  中信的伙伴+对手

  朱总理曾公开指出中国经济的"阿溪里斯之踵"是金融业,入世最担心的就是国外金融势力的冲击。的确,加入WTO后,外国金融业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怎么评价也不算低估,特别是以混业经营为背景的国外金融机构,其竞争的综合优势格外明显。单一资本,单一业务范围的中国金融业如何才能应对或抗衡?

  这就是目前国内所讨论的分业或混业的焦点所在。面对着这种两难选择,金融创新不可避免,而金融控股公司不失为一种现实可选择的形式。在国内,尽管目前中国的法律和部门规章都未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但现实生活中已存的、像中信这样直接控股金融企业的公司,已悄然以"先锋队"的姿态进入了混业竞争的最前沿。

  现在能有资格与中信"蹲在同一战壕里"的只有光大集团、平安集团和中银国际,它们也是中信最直接面对的伙伴和国内竞争对手。其中与中信渊源最深的则是光大集团。比如,原光大集团总经理孔丹就是现任中信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2000年光大集团税后利润为港币12.9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光大证券公司2000年盈利5.35亿元,同比增长316%,光大银行税前利润为6.96亿元。"这是一个令光大集团董事长王明权比较满意的成绩。

  光大集团的这个成绩,得益于它的核心业务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及香港控股公司的准混业优势。虽然目前政策禁止,但光大集团控股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走上了金融控股的道路。

  据光大集团新闻处介绍,光大集团拥有香港上市子公司光大控股、光大国际和香港建设公司。光大集团北京总部与香港总部各自为独立法人,分别直接交叉控制着境内外银行、证券、信托等上市公司19家。

  但控股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要获取利润,更重要的是要像中信那样迎接国际金融巨头"兵临城下"的竞争。光大集团不得不加快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渗透,打造中国的金融集团。在这个压力下,光大开始了其复杂精巧的股权扩张道路。

  1997年6月,光大集团将其持有的光大银行20%的股份,注入香港上市公司,使光大银行成为国内惟一有国际金融组织参股、并在香港间接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999年光大银行又抓住了一次重要的扩张机会,成功接受中国投资银行的债权、债务及137家分支机构,使光大银行在资产和经营网络方面成倍增长,整体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

  光大银行没有停步,2000年又一次大规模扩张--增资扩股。募集资金45亿元,股份总额为66.8亿股。此举将当时光大银行的6.86%的资本充足率提升超过8%的银行上市标准,期待今年年初在A股上市。光大银行副行长单建保强调:"上市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银行。"事实上,光大银行这步棋更重要的是集团通过实施战略调整,进一步提高了光大的混业实力。

  如果说光大银行是光大集团向银行业扩张的一个重要工具,那么光大证券公司则是光大集团向证券业扩张的一个重要力量。光大集团目前持有光大证券49%的股份,2000年光大证券共完成发行、配股主承销,上市推荐项目49家,募集资金105.6亿元,综合排名在中国第三。总资产119.7亿元,净资产17.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9.8亿元。目前光大证券准备进行增资扩股。光大证券取得的业绩,使光大集团更加认识到投资银行业潜在的巨大利润。

  于是,光大集团从上海财政局受让原为中国工商银行持有申银万国证券24640万股,使光大集团以18.67%的股份,成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不仅能使光大集团在证券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加强,而且对光大集团实施"金融集团"战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保险业也是光大集团实施"金融集团"战略的一个重要措施。1999年光大集团在短短8天之内,分别与英国标准人寿公司、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在北京签订协议合作开拓保险业务。

  光大所有这些举措挑战的就是入世后与国际同行的混业竞争。原光大集团董事长、现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认为,过去是几个业务分隔发展,现今越来越多的是集中服务:"中国加入WTO,这是很大的历史机遇,我们已初步具备了一些优势,拥有自己的银行、证券、在零售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上都有长足的发展。我们要及时发展金融业,与其他对手竞争。"在这一点上,与中信有着共同的战略意图和市场渴望。可见,他们的合作将会更多于竞争。毕竟中信、光大、中银国际和平安,不但要在新世纪中担当中国金融业阻击"洋势力"的"先遣军团",更要开创中国第一代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它们的合作、它们的梦想对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未来有着更深、更重要的影响。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中信实业银行争取年底前在国内上市
中信实业银行“理财宝”正式成为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
中信实业银行首家推出贺禧存单业务
中信沈阳分行推出“赴德再传递”业务
范围扩大周期缩短 中信实业银行代理德国使馆代递业务
申城澳大利亚领事馆认准中信“存款证明”
中信留学保函业务将扩大至欧美澳留学热点国家
强强联手重拳出击 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保函业务新突破
中信实业银行专题


新 闻 查 询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短信传情不言中
对方手机
发送内容[最多60字]

选择闪电方式
您的手机
您的密码
索取密码  
千首新浪短信点歌
闪电传情不看不行


分 类 信 息
:动画短片剧作大赛
   中国日报英语招生
   新春白领联谊会
   国内风情逍遥游
   新年租车新领域
   1.8元租别墅办公
:大众polo开始预定
   浦江工业园区招租
   ★巴西烧烤美味
:出国留学的摇篮
   欢迎加盟平安保险
:留学澳州首选澳宝
   友和道通商务网
:全新人才招聘信息
:便携式电话小灵通
:一诺广告设计印务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3361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