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费伟伟
玻璃行业又临“严冬”
去年,我国玻璃行业产量比2000年增长了13.7%,然而,全行业的净盈利却同比下降50%多。一些2000年刚扭亏的国有玻璃企业又重新出现亏损。
原因何在?就在于产量增速过猛,供需严重失衡。
据国家经贸委统计,1999年以来,新建成投产、在建和筹建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就达39条。其中,已建成23条,今明两年还有10条落成,正筹建的还有6条。39条线设计能力为8788万重量箱。
根据市场供需状况及产能比85%、供略大于求的原则分析预测,到2003年,累计新增能力约在4400万—5000万重量箱。即使按高限目标测算,3年内仍将有1500万—2000万重量箱的能力过剩。因此,有专家认为,玻璃行业的“严冬”即将来临。
而玻璃行业上一个“严冬”刚过去不远。1995年至1997年,玻璃行业就因为每年新增约1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产量年递增14%以上的过猛增速,造成供大于求、价格下滑而出现全行业亏损,1997年亏损近10个亿。1998年,玻璃行业第一个在我国工业行业中实行限产,通过淘汰小玻璃、3年不上新线、制止低价倾销等措施,关闭小玻璃生产线238条,压减落后生产能力2855万重量箱,才重现盈利曙光。
重复建设是病根
分析39条生产线的审批情况,国家批准立项(或待批)的只有10条,按审批权限和程序由省级计委、经贸委批准的3条,其他19条均为地方越权审批,另有7条为企业自行建设。从中不难看出,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偏差是玻璃行业重复建设现象屡屡发生的深刻原因。在目前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下,地方政府把增加本地区国民收入的突破点主要放在扩大投资上,并且往往把能尽快见效益的项目作为优先选择的投资目标。2000年由于玻璃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价格回升,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全行业利润总额达16.9亿元,销售利润率达9.1%,高于工业行业平均利润水平,因而成了地方政府投资的“香饽饽”。
企业对产品市场、变化规律分析不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导致重复建设的又一重要原因。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牛建国介绍,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玻璃行业一般由几家大公司控制,集中度较高。而我国目前玻璃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企业竞争力并不强。大大小小企业近300家,前3家最大企业的总产量,市场的占有率也不到1/7。因此许多企业都企望通过扩大产能,提高竞争力。但从这新上的39条线的情况看,除少数几条属改善品种结构、填补市场缺口的优质浮法线外,绝大多数都是普通浮法玻璃生产线,虽然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也淘汰置换了一些落后生产能力,但主要产品还是面向普通门窗用建筑市场,仍属低水平规模扩张。新上39条线并未解决我国高档优质浮法玻璃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国家经贸委投资司郝雅风处长认为,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投资信息导向体系。几乎没有哪个部门或机构能够说得清某一产品当前在全国已形成的能力、在建的能力和拟上的能力及产品结构的状况。对具体业主而言,全国的投资信息更是无从了解。不解决这个问题,重复建设在所难免。
五管齐下重治本
针对玻璃行业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提出:今后凡涉及新增平板玻璃生产能力建设项目,不分规模大小、资金来源,一律按项目性质分别报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审批。外商投资项目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事宜。
专家认为,要遏止目前玻璃行业不合理重复建设的势头,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行政约束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制止重复建设。
国家经贸委提出从五个方面入手整治:一是各商业银行要注意防范投资风险,未经国家批准的平板玻璃项目,一律不得给予贷款,包括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也不得用于未经国家批准的平板玻璃项目建设。二是提高玻璃出口退税率,鼓励扩大出口。三是扩大浮法玻璃的应用,促进玻璃深加工。制定《建筑队节能与安全玻璃生产使用管理办法》,扩大中空和安全玻璃使用范围。四是进一步提高平板玻璃生产集约化程度,支持企业重组提高生产集中度。五是加强行业信息引导。发挥中国建材工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广泛收集国内外玻璃市场信息,预测玻璃需求量,引导企业投资决策。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