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落后的体制面对入世进口电影数量翻番,
中国电影业因其老气横秋,被人毫不客气封为“夕阳产业”,而“入世”的狼烟又起,对头晕眼花的中国电影不啻雪上加霜。一时间,有人惊恐大叫“狼来了”,有人愤懑担忧“引狼入室”,有人满怀信心期待中国电影“与狼共舞”。
其实不消说,中国电影作为文化商品加入WTO,与美国电影等如林强手同等竞争,利弊参半。但是对于几乎已经山穷水尽的中国电影,痛定思痛,重整山河,“夕阳”的涅?也似在可期待范围。
对于中国加入WTO后电影的状况,众说纷纭,但是,首要任务是我们要清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关电影的条款。其一,加入WTO后,中国将由每年进口10部影片提高到20部,在3年内达到50部,其中20部影片将采用分账制。其二,中国将在3年内逐步放开允许外资建设、更新、拥有及经营电影院的所有权,中国允许外方拥有不超过49%的控股权。其三,中国允许有49%的外国股权参与合作经营录像和录音带等视听产品销售业。
国外电影资本和产品对国内电影领域的冲击不会比经济领域小。而且尤为重要的是,电影作为精神文化产品,不同于电脑汽车服装鞋帽,它要对观众或多或少产生文化价值观影响,会影响观众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甚至有人担心这种精神领域的渗透会动摇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
美国贸易代表直截了当地讲:“WTO可能是一种最有效的工具,可以把美国的价值观带给仍在黑暗中摸索的全世界。”美国外交专家宁克维奇也在《文化外交》一书中宣称:“……文化手段将成为我们穿越社会主义屏障的更强大、更重要的渗透工具。”
可见,不是我们杞人忧天,这也不是“阶级敌人亡我之心不死”的戏谑话语。
但是中国民众顽强的民族性决定了,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根植于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扬长避短,破釜沉舟,外加“师夷长技以治夷”,各个层面的努力必不可少。
国内电影体制和国家电影政策如何行动显然具有决定意义。国外资金翻滚而来,在中国投拍影片,购买、兼并国内有实力和市场前景的电影企业,势必冲击中国电影业。但是,从另一角度说,这是被动地引进国外先进电影技术、设备、资金,提高国产影片的投资额和高科技含量。
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平均成本已经从1996年的3980万美元上升到目前的6000多万美元,影片的发行宣传费高达两三千万美元,而中国电影的平均成本规模不到美国电影的1%,全年国产片的投资,只相当于美国一部大片的投资额,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投资规模,影响了影片的质量和数量。资金、技术的来临,让我们在损失的同时会获得一些东西。
这需要国家制定电影发展战略,在开放中保护本国利益,对电影业在财政、税收、基金等方面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创作与出口,并电影立法,以及将其他社会资本引入电影,解决资金匮乏矛盾。
欧洲各国政府每年对电影业的资助共达8亿美元,法国、意大利等国对民族电影的鼓励措施已经让他们有望在好莱坞电影的重压下在一定程度上翻身。而且,进入WTO要遵循严格的游戏规则,而不是行政力量,中国1996年的《电影管理条例》欠客观全面和详细,无法与国际接轨,电影立法势在必行。
如今,美国的电影业成为美国的第二大经济支柱产业。世界电影市场的总票房大约为每年155亿美元,美国好莱坞电影独领风骚。美国片票房额在法国占60%,在德国占86%,在日本占59%……加入WTO之后的我们呢?中国国内电影年产量1997年为87部,1998年为82部,1999年为102部,大大低于美国、印度,甚至香港。目前,还没有办法满足市场需求和与美国大片分庭抗礼。国内电影产量的匮乏和质量的不尽如人意让电影创作者们如临悬崖峭壁。
我们的银幕上,要么独立寒秋高高在上弘扬主旋律,要么刀光剑影缺乏与观众对话的真诚,“第五代”走进历史,“第六代”潜水依然,“新生代”喃喃自语……对创作者来说,浮躁的心要宁静沉稳,不要标榜,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盲目模仿高成本大制作,也不要自命清高。清醒的社会批评不可全无,普通人不可忽视,不是被动防御、抵制外来文化而是对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创新,发挥国产电影的民族欣赏习惯优势和贴近生活的长处。真正的“翻身仗”由本土特征而来。伊朗、韩国、日本的电影何以名声大噪?盖因为此。
进入WTO后,中国影片面临与国外影片尤其是美国大片平等竞争的机遇,如何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艺术和商业兼顾,民族与世界齐飞。
影像出现在观众面前,影片的使命才算完成了,这样,发行放映系统在电影实现价值过程中至关重要。最近,霍建起执导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一家仅能容纳200多人的小影院创下了3亿5千万日元(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的艺术片票房记录,而在国内,电影发行0拷贝,只是卖给了电影频道。
由此看见,我国的电影发行放映系统破绽百出。它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名为“公司”,实为“机关”,机制死板,机构重叠,经营管理理念和手段落后,人员臃肿且素质低下,流通不畅,效益低下……苍凉破旧的电影院在华灯绚烂中“以不变应万变”,门可罗雀。
进入WTO之后的发行放映系统,更多的外资、民资、私资会参与制片、发行和放映,西方国家熟悉市场规则和运作方式,也明确意识到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空间,必将在这一领域展开争夺。20世纪90年代后期,外资电影院登陆中国一些大城市,两三年运作后,票房在当地电影市场独占鳌头,成为国内大影院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如合资影院上海的嘉华海兴影城,对前几年放映仅取得1万多元票房的日本影片《花园迷宫》精心策划重新推出,获得30万元票房。
国有发行放映系统的体制缺陷和垄断性地位终将寿终正寝,面临严酷的竞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么变通,要么消亡。
国外影片的引进会在一定范围内激活市场,带动国产片,这样的机会不容错过。1995年,中国第一次引进10部好莱坞“大片”,某些国产影片也在市场走俏。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红樱桃》票房不俗。1996年以来,美国进口片在上海、北京、浙江3省市共占全国分账片票房收入的1/3强,补充了吃不饱的电影市场。而且,后电影产品的开发、服装、海报、剧照、网络电影等的充分利用,对电影发行外延的重视,也是商机,机制改革迫在眉睫。
也许闻说中国加入WTO,最高兴的是中国的电影观众。虽然家里DVD堆积成山,虽然偶尔有不同的影展可以“解馋”,能看到更多自己心仪的影片大摇大摆地出现在银幕上,还是一件乐事。视野的开阔,欣赏品位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韩国的电影异军突起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引进欧洲影片培育观众的过程。我们的银幕培育刚刚起步——可是DVD已然哺育了众多不俗的影迷,而他们,将是以后国产电影的拥护者和评判者。鉴于文化差异和消费心理,他们难以割舍对本民族文化和母语电影的亲切感,好莱坞电影的视听轰炸不会永远新鲜和具有吸引力。
1979年,我国全国电影观众293亿人次,近年,电影观众降到6亿人次,年人均看电影0.5次,是美国的1/10。年票房收入约2亿美元,仅占美国的1/30。观众信心的培养和市场的重建,需要耐心。
面对WTO的大门,重要的是不是惴惴不安于自己的前途,而在于如何自我改造,创造自己的前途。(张泠/文)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