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正值彩电销售旺季,各彩电企业正在励兵秣马,积极开发新品,而价格更是彩电业最敏感的神经。本文通过对彩电价格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勾勒出下半年彩电市场的概貌。
市场供求均衡
今年上半年10家大的彩电生产商:TCL、长虹、创维、康佳、海信、海尔、厦华、上广电、熊猫、西湖的总产量为1544万台,增长率为0.9%;销量为1544万台,增长率为6.5%,产销平衡。这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商已经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基本做到以销定产。按照常规,下半年彩电销售会高于上半年,大约占全年销售收入的60%,照此推算,下半年的销量应该在1850万台左右,如果再考虑到77家其他小厂商的销量,估计总计有2000万台的销量。全国87家厂商的生产能力大约为4000万台,今年市场大概可以容纳3500万台,如果厂商仍能够保持上半年的理性行为,那么下半年的市场就不会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现象,市场基本保持平衡。
上游成本探底
目前彩电制造已处于稳定期,假定元器件、配件价格不变,制造成本的降低就非常困难。一般而言,制造毛利率大概能保持在15%至20%之间,行业平均营业费用占12%,管理费用在2%至3%,因此息税前毛利率不会高于5%,而且大多数的厂商综合毛利率也就在16%至17%左右,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至2%,仅仅能够维持生存。
彩电成本中最大的是彩管,那么彩管行业的整体情况又如何呢?
几家大的彩管生产商2001年中期与去年同期比较业绩出现很大滑坡,收益指标下降幅度达50%以上,毛利率平均仅10%多一点,已经处于亏损的边缘,2001年彩管的价格大战也使生产商们受到沉重打击。八大彩管厂召开峰会,就是意图减产保价,由于松散的联盟使这一企图落空。彩管行业面临的情况:一是产量过剩,二是下游彩电生产商的价格战,现在这些问题都在利润中全面反应了。彩管厂商已经没有能力再大规模降低彩管价格,而且,该行业的利润率已经与彩电行业的利润率基本趋平,彩电厂商不可能再从彩管商那里压榨出更多的利润。
玻壳行业情况:国内的彩管生产商都不能生产彩管的主要元件——玻壳,国内四大玻壳厂商:赛格三星、宝石、上海旭电子、安彩高科集中了绝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市场价格相对保持强势,因此彩管厂商从玻壳厂商那里分享利润的可能性很小。当然,在彩管行业整体盈利下降情况下,玻壳还想保持较高利润就很困难,或多或少会让一部分利润,但绝对不足以使彩管行业能发动大的价格战。
市场份额不再重要
1998年长虹发动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其目的有两个,一是扫除洋品牌;二是TCL、康佳正在崛起,正在形成威胁,但结果仅到达了第一个目的,而TCL、康佳反而在价格战中壮大了,因为那时较大的市场空间、较高的需求价格弹性以及国外品牌退出后的空白起了很大作用。其后,长虹又多次打着清理门户的旗子,发动价格战,其实质都是为攫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其他厂商主动或被动参与价格战,既有瓜分市场又有维护市场份额的动机。2001年上半年的情况已经说明,谁是市场老大没多少意义了,市场份额大并不意味着盈利能力强,所以TCL说不在乎谁是老大,长虹说要弃大从强。大家都认识到,要通过价格战来夺取对手的份额是极其困难的,三大彩电巨头的市场份额非常接近,已经形成了均衡的势力。而巨头们要想消灭中小彩电厂商也是极其困难的,地方保护势力的介入,使这些厂商在市场中仍能有一席之地,这种情况也绝不是在短期内可以解决的。
二线品牌为争夺市场有可能会降价促销,比如乐华和海信,可能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乐华在今年发起“纯平天下”行动,将全线纯平彩电价格下调,最大降幅超过1200元,但其他彩电厂商并未跟进。只要一线品牌不动,二线品牌的降价很难引发大的价格震动。
存货仍是价格战的导火索
长虹和康佳的成品存货超出了正常的存货水平,因此为清理存货而发动价格战就无可避免。长虹今年上半年降价清理了FS管和G、T、C三个系列29英寸产品,康佳清理老型号库存产品60多万台,这些产品由于积压的年代比较久,大多在1999年、2000年形成,所以只能降价销售。例如,厂商销量最大的是21英寸产品,所以在21英寸上的存货积压也最多。据统计,从1996年开始价格战的5年间,21英寸的价格下跌了80%,原来3000多的产品,现价只有600多元。
一般说来,厂商维持1、2个月的库存都很正常,像一线品牌销售额接近百亿,保持15~20亿的存货应该不会对企业影响很大,比如长虹在旺季一天就要出5万台的货。从这个角度来看,康佳的存货正在向合理水平靠拢,存货压力应该减少很多,但长虹的存货仍然很高,因此很难保证它不会为进一步清理存货而发动价格战。至于它是否会发动价格战,就需要考虑企业的经济力量和承受能力。
产品生命周期
引起局部变动
一个产品大致会经过引入、高速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厂商会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
在引人期和高速发展期的价格策略:当厂商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或新设计推出新产品时,价格往往定得较高,用撇脂方法尽可能获得高利润。例如,今年1月初上市的长虹精显系列就没有降价,海信2000年8月推出的的胶片电视也没有参与2001年4月爆发的价格战,索尼、松下等外资品牌很少降价,这都属于撇脂方式。现在的市场已经细分为高端和低端,制造商们的新产品都在向高端方向发展,而且厂商达成这样的共识:只有高端新产品才能避免价格战,价格战都是在低端产品上打的。因此,在引入期和高速发展期的新产品是不大可能爆发价格战的。但是,也有例外情况存在。当单个厂商推出与原有高端市场产品相近或类似的新产品时,为打破原先稳定的市场格局,可能会采取低价的市场渗透策略,而原有厂商为维持市场份额被迫跟进,由此会引发新一轮价格战。例如长虹背投彩电就以比松下、索尼等国外品牌低30%的价格上市,从而迫使外国品牌在背投领域降价。
产品成熟期的价格策略:当大量跟进的厂商涌入市场,产品在市场上开始饱和,虽然普及率继续有所提高,而销售量则趋于基本稳定,价格竞争成为重要工具。今年4月间,长虹将10余款29英寸彩电降价30%,王牌、厦华同类产品也全线下调,实际上这些产品都是超平彩电,大多是1999年、2000年的产品,降价更大程度上是成熟产品的市场渗透的需要。今年以来纯平也大幅度降价,这一方面是因为纯平彩管降价20%,另一方面是为成熟产品开拓更大的市场所采取的策略。再如,8月海信胶片电视降价2000元,跌至5000元以下,这个产品是在推出1年后才降价,其目的是拓展高清晰电视市场。
衰退期的价格策略:普平产品都属于衰退期的产品,例如最近21寸跌破600元,29英寸跌破1000元等等,实际上这些早期的存货积压产品由于市场缩减,价格一降再降,很多是亏本甩卖。由于这些产品基本以成本价出货,所以价格已经到了谷底,很难再进一步下跌。
综上所述,由于新产品不大会降价,处于成熟期的及衰退期的产品价格都已经跌入底谷,无可在降,因此由于产品周期引发的价格战就不大会爆发。
流通渠道推波助澜
自2000年以来,家电流通渠道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以苏宁、国美、三联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的崛起。过去,降价都是生产企业的行为,现在既有厂商和经销商共同行为又有经销商单独行为。今年年初创维与苏宁达成彩电贸易合作协议,国美与TCL签订空调定单,形成双方联合降价行动。今年4月苏宁在南京对400个品牌的6000多个规格产品发动“降价风暴”,就是经销商的单独行动,并未得到厂商认可。
由于零售巨头们控制了庞大的市场终端,对厂商实行“先付款后提货”、“买断式经销”、“区域代理制”、“定制包销”等形式,获得了市场定价权,因此价格战的主体由厂商逐渐转移到零售巨头。零售巨头一方面要相互争夺市场,另一方面又需要与连锁店当地的其他零售商展开竞争,价格就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今年4月苏宁在南京的“降价风暴”、国美在成都和沈阳的价格大战,都是意欲以价格为利器争夺地盘。这些行为已经不是单个厂商、单个品种的价格战,而是更广泛的家电行业的所有产品、所有规格型号的全面降价。
零售巨头的价格大战能打多久?零售行业的毛利率都比较低,依靠的是销售规模,降价固然能够扩大销售数量,但可能也会造成销售额的下降,最后会影响到利润。这几次的零售商发起的甩卖,已经接近成本甚或亏损,在抢占市场时短期可以承受,但无法持久。同时这种价格战也严重冲击了制造商的全局性的价格策略,另一方面当地的其他零售商也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些因素注定了零售巨头的价格战只是短期行为,也是一种局部行为。
企业实力难以为继
彩电制造商们能否把价格战持续下去,取决于其经济实力的变化状况,没有经济能力的支持,价格战就无法再打下去。今年上半年以来,彩电制造商们经济实力在连年的价格战中已衰退到底谷。
2000年彩电行业产品的平均价格大约下降了20%至30%,由于有彩管价格的20%的下调,对毛利率的影响还不是很大,这个行业至少需要15%的毛利率才能维持基本生存,2001年的毛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即便是毛利率最好的TCL,息税前利润也大幅下降了。从营业利润来看,长虹、康佳、创维都出现了亏损,长虹是毛利率大幅降低所至,康佳是受营业费用和存货拨备上升的影响,创维也是毛利率低,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增加所至。海信的毛利率低,但仍有盈利,其原因是营业费用很低,其45%的产品通过集团销售,估计集团承担了部分销售费用。如果从完全的营运利润的角度看,除TCL外,大的彩电巨头都由去年的盈利转入了亏损。制造商今年的主题就是从价格战中突围,多元化和国际化以及行业重组等,但这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认为今年不大会有大规模的价格战,估计国庆可能为促销,会在局部有价格调整,但只限于特价机上。(罗也欣)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