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永长 实习生 陈亦林/文
在国家质监总局公布的上一季度对12个省50种啤酒产品质检的结果中,合格率为82%。这次检测中暴露出新的问题,检测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中,除了一些小型企业以外,也出现了青岛啤酒(廊坊)有限公司下属企业的产品——廊桥啤酒,其双乙酰超标的问题。无独有偶,据悉,此次抽查了“品牌公司”的4种产品,结果3种不合格,而且均是此次抽查中质量较差
者(各有两个不合格项)。
跑马圈地要克服质量难题
自去年8月以来,国内啤酒业开始战事不断,刮起“并购风”,且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新一轮竞争不断升温。去年,青岛啤酒开始进军北京,将北京五星啤酒厂和北京三环啤酒厂收归旗下。而燕京啤酒也不甘示弱,先后于去年7月份和12月份并购了山东莱州啤酒厂和山东无名啤酒厂。今年3月,“燕京”在青岛啤酒的老家成立了燕京啤酒(曲阜三孔)有限责任公司,打出了扩军的最大一张牌。“华润”可谓啤酒行业里冲出的一匹黑马,曾有报道称,“华润”一直希望以吃掉“蓝剑”来一统川啤,可是“蓝剑”非但不买“华润”的帐,反而收编了四川9家啤酒企业,在西南市场与绵阳华润、乐山华润一决雌雄。
各厂家划分势力范围时,最容易合并到手的往往是一些品牌价值不大、甚至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在扩张的过程中,那些因市场狭小、技术滞后、设备陈旧而本应被自然淘汰的小啤酒厂,成了大企业竞相购并的抢手货。像国内啤酒业巨头“燕京”、“青岛”不约而同地在湖北开始攻城掠地:“青啤”先后兼并黄石啤酒厂、应城啤酒厂,而燕京啤酒则投资7700万元收购了宜城啤酒厂。
在加速的你追我赶中,国内啤酒厂家显得热情有余,冷静不足。一些厂家在火热的竞争中快马加鞭,却忘了稳扎稳打。也难怪有专家提醒说,各企业跑马圈地时千万莫忘精耕细作!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制造啤酒所用的原料及其制作工艺颇有讲究,企业与其购并的子公司在生产技术、制作工艺、产品质量、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缩短这些差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重组合并仍是大趋势
过去,啤酒厂没有市场竞争的激烈,几乎每个县都建起了自己的啤酒厂,全国一下子冒出700多个。由于啤酒本身有很强的时限性、地域性,每个啤酒厂尽管只有十吨八吨、甚至三吨五吨的规模,但只要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企业就稳稳地有钱赚,政府就稳稳地有税收。
然而,市场的推动冲击着小规模经营的旧思维和地方保护的壁垒。中国企业发展、壮大,以及面临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局势,规模化和地方、部门的保护主义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国内啤酒企业多采取购并小厂、“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仍是一条很值得探索的新路。一方面,购并他地啤酒厂,能克服啤酒市场地方保护色彩浓厚的弊端,兼顾到企业和地方双方利益,有效拓展了市场。另一方面,被并购方的一些生产设备、生产人员、配套设施为后期整合做了准备,不需重新建设,即可转入生产,能直接提高产量。从长远来看,品牌影响力的扩大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国内啤酒行业的整体发展,为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订财经短信新闻 国内外经济动态了如指掌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