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我国药品市场目前存在着价格越高、折扣越大、药品越好销的“逆调节”现象。
对此,国家计委价格司负责人分析说,我国药品生产厂家严重过剩,同一种药竟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生产。按照价值规律,大多数普通药品价格应该比较低,然而药品价格多年来却居高不下。这主要是“以药养医”利益机制导致的结果。
为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国家规定,新药利润率,如化学药品一类新药最高不超过35%,普通仿制药品不超过8%;批发价在出厂价格基础上加价不超过20%(进销差率),零售价在批发价基础上加价不超过20%(进销差率)。但多数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了推销药品,虚列成本,虚高定价,价格折扣空间留得很大。
这位价格司负责人还指出,现在政府定价的药品比较少,中央、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管理的药品品种只占全部药品的12%,销售额也只占全部药品的50%。更主要的是很多医院不愿经营、使用降价后的药品。药品降价后,生产企业的销售价格到零售价格的差价减小了,给医生的“处方费”等好处减少了,因此,很多医院转而经营政府没有定价或不属于政府定价范围的替代药品;即使医院购进了降价药品,很多医生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仍愿意给病人开有“处方费”等好处的非降价药品。
此外,部分地区还存在地方保护倾向,对本地一些产品成本审核不严,由此也产生了部分药品价格“虚高”。
-相关链接
近5年10次药品降价
1997年10月,国家计委公布了15种抗生素类药品和32种生物制品的价格,平均降幅约为15%,年降价总额约20亿元。
1998年4月,国家计委公布了中央管理的解热镇痛类等药品38种,平均降幅约10%,年降价总额约15亿元。
1999年4月,国家计委发出《关于重新审定头孢类等部分中央管理的药品价格的通知》,降低头孢类等21种中央管理药品的价格,平均降幅约20%,年降价总额约20亿元。
1999年6月,国家计委降低了西力欣等150种进口药品的价格,平均降幅约5%,年降价总额约8亿元。
1999年8月,国家计委降低了降纤酶等2种生化药品的价格,平均降幅约15%,年降价总额约1.2亿元。
2000年1月,国家计委降低了人血白蛋白等12种中央管理生物制品的价格,平均降幅约10%,年降价总额约3.4亿元。
2000年6月,国家计委降低了头孢拉定等9种药品的零售价,平均降幅约为15%,年降价总额约12亿元。
2000年10月,国家计委降低了氨苄青霉素等21种药品的零售价,平均降幅约20%,年降价总额约18亿元;
2001年4月,国家计委制定公布了列入国家基本保险药品目录中69种抗感染类药品的零售价格,零售价格平均降低20%,年降价总额约20亿元。
2001年7月,国家计委制定公布了列入国家基本保险药品目录中49种中成药的零售价格,零售价格平均降低15%,年降价总额约4亿元。(据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订财经短信新闻 国内外经济动态了如指掌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