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棋错满盘皆输 “收购神话”失败居多

2001年07月31日 15:17  粤港信息日报 

  收购本是膨胀公司业务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收购同业可达到低成本、高效益、高增长的目的。即使是收购非本业的生意,只要算盘打得精,而且有能力控制驾驶,也是业务迅速膨胀的有效方法,例如李嘉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收购和记洋行,其后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买入港灯股权,都是极成功的实例。如果李氏没有这两宗收购,其事业王国没有今天如此庞大。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香港恒基地产的李兆基,他虽然经营地产起家,但后来买入中华煤气、油麻地小轮以及美丽华酒店,成功地建立了他的千亿市值的企业王国。

  一着错满盘输

  然而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的收购都是成功,反而失败的例子居多。其中较有名的有香港兆峰陶瓷的例子。

  香港兆峰陶瓷1993年10月上市之后,公司总裁李兆峰雄心万丈再创高峰,很快地于1995年收购了全世界最大的窑炉生产商“汉索夫”(HeimsothKG;翌年3月,又成功收购内奇集团(Netzsch,李兆峰也许认为这些收购可令他晋身成为“世界陶瓷大王”,孰不料却是事业王国败亡致命的一跤。

  1996年,兆峰陶瓷面对极严重的流动资金问题。原来是当年收购了NetzschSelb公司之后,兆峰开始对该公司的业务进行审慎调查,这才发现到其财务状况和收购时的实际财务状况不同。虽然兆峰陶瓷马上采取补救措施,当年年底马上把所有德国的附属公司进行清盘,也不再经营该厂的陶瓷生产线承建以及机械销售,然而就此已令到当年公司的经营亏损多达8.6亿港元,而兆峰陶瓷的企业王国基石也开始出现裂缝,最后恶化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速成”变身悔不当初

  另外的例子是科技潮狂热时,许多上市公司均想赶搭这班车,但苦于缺乏人才又缺乏经验,而且人人争分夺秒希望“速成”摇身变为科技股,于是收购入股成为共同的捷径。

  可是时间证明,大部分收购科技公司股份的公司,今日都悔不当初,不少科技股已大幅贬值,而且更作撇账。例如香港卓能地产以及威发国际,当年买入的网股已须撇账;又例如香港新世界数码,当时先后买入不少科网公司股份如STockhouse.com,该网站尚未上市便已结束在香港的业务,虽然他们的收购不像兆峰陶瓷般恶劣,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已5死38伤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陆川秦岚秘密分手近三月 陆川:我们很好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