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佳)整整两个月前,欧盟宣布正式解除对中国禽肉制品长达五年的进口限制。原以为欧盟大门打开了,中国禽肉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走入欧洲家庭的餐桌。今天,一些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斤禽肉跨入欧盟大门。
所有症结在于中国对禽肉的化验能力上,由于中国禽肉的卫生检疫条件并没有完全与世界接轨,所以欧盟对中国禽肉出口的检查要更苛刻一些。“欧盟虽然允许中国禽肉出口,但是要对出口禽肉进行特定的检验检疫,而检验检疫费每吨最少开支为130美元,占销售货值的7%左右。”一位长期从事禽肉出口的销售人员说。禽肉还面临着国外产品的竞争,在中国禽肉被禁的五年时间里,巴西、泰国等国已成为欧盟市场禽肉的主要供应商,而且价格也下降了很多。内忧外患,使得中国禽肉即使能够出口欧盟,也不会比现在的出口市场有多大赚头。
5月首批恢复欧盟注册的企业有14家,这其中并没有北京的企业,原因也是卫生检疫条件不够。欧盟恢复注册企业的最重要一个标准是考察当地是否建立起完善的监测体系,这包括检疫设备是否齐全,高学历的检疫人员配置是否到位等很多硬性指标。举例来说,就是假如北京顺义一家鸡场的肉鸡出现疫情,顺义的检疫机构能否很快查出病因并将结果送到农业部相关部门,并在几个小时内向欧盟报告,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而这个链条对于中国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很有必要。据北京市农业局畜牧处副处长王滨介绍,这两个月中,北京的一百余家畜产加工企业正在“补课”。“我们正在对北京畜产加工企业搞质量认证,使它们的卫生检疫水平与国际接轨。”今年9月,欧盟专家组将来中国考察申请企业的情况,届时北京畜产加工企业将拼搏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