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啤酒步步萎缩 国啤重整山河正是好时机

2001年07月25日 10:49  财经时报 

  国啤之赢,赢在针对国民消费能力猛做大众啤酒市场,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记者关耳青岛新闻分析】 本月初,新加坡最大的私人有限公司——“第一家”独资拥有的福建啤酒厂,被国内最大的啤酒制造商青岛啤酒[微博]公司8500万元购并,这也是青啤今年“喝”下的第一瓶洋啤。在此之前,华润啤酒于今年4月份9000万元全资收购美国蓝带啤酒属下的四川乐山蓝带高利公司,换下了蓝带产品使用已久的商标。另据啤酒业界权威者透露,今年还将有几家洋啤被吃掉,正如坊间人士的戏言:洋啤酒在国内衰掉了!

  洋啤何以萎缩

  据有关资料,十几家合资的洋啤品牌已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包括英国巴斯啤酒撤资吉林金士佰;菲律宾生力啤酒收缩在中国的投资转投软饮料行业;澳大利亚富士达撤资天津珠海仅保留上海生产厂;上海嘉士伯和美国亚投公司控股的北京五星、三环卖给青岛啤酒。迹象表明,洋啤酒市场萎缩已成定势。

  事实上,国内市场上的“洋啤”从产地讲,应分为两类,一类以喜力、科罗娜为代表的完全由国外进口,是真正意义上的“洋啤”;另一类是百威、生力、蓝带和嘉士伯等品牌,他们在中国建生产基地,销售的啤酒基本全部来自国内生产厂。正是这些品牌当年抢滩中国引起所谓“狼来了”的呼声。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考虑,这些品牌代表了一种先进的市场模式,它们入局博杀使国内啤酒公司竞争力全面提高。

  对于合资“洋啤”市场萎缩的原因,青岛啤酒公司副总经理张学举的分析是:“没能了解中国国情,国内生产的合资洋啤并非纯正进口啤酒,消费者在接受心理上已发生变化;而这些啤酒把视线投在高端市场,不仅失去了大众市场销量的支撑,而且在高端市场的利润获取上,也受到纯正进口啤酒的阻击,很有顾此失彼的尴尬。其次,合资洋啤做高端市场,也始终无法绕过极有中国特色的酒水批发这一中间环节,从目前的情况看,合资洋啤的销售和促销确实有不合国情的地方。”

  更有业界资深人士总结出,洋啤三大症结降低了竞争力。一是建厂成本过高。洋啤进入中国后,购并中国啤酒企业时都花费了高价,更重要的是,他们基本上都投巨资来改造这些工厂,因此,建投资成本很高;二是管理成本。洋啤的人工成本比国内高出数倍。高层经理的工资比国啤高出10倍,经理人员高出4倍,普通工人和一般管理人员也要高出2倍;三是市场投入。洋啤市场运作的主要手段就是买断酒店,大费用搞促销等,同时在媒体投入巨额广告,市场促销费用要比国啤高出10多倍。如此下来,大投资决定了洋啤酒高价格。所以洋啤每瓶的价格基本都是在8元以上,而中国啤酒市场是中低价位占主流,高档酒份额不足10%,所以洋啤的发展空间狭小;同时随着消费意识的提高,国内消费者不会再喝价格高而品质一般的啤酒。

  据悉,蓝带、生力、嘉士伯等一些合资洋啤的代表品牌,产量呈降幅波动。其中蓝带集团更是从1997年鼎盛时期的近25万吨下降到2000年的19万吨,降幅超过20%。

  国啤之赢

  从90年代中期的啤酒企业纷纷和洋品牌合资,洋啤大肆抢滩中国,再到2000年开始的洋啤大面积潮落,期间只不过5年时间。中国的啤酒企业胜出,让业内人士松了一口气,虽说啤酒制造并不干系国计民生,但它是和国民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是个很大的产业

  国啤方阵中的青岛、燕京、珠江、蓝剑、哈尔滨、汉斯等啤酒品牌,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近几年通过购并重组,迅速壮大起来,提前抢占洋啤的市场。中国啤酒界的风云人物彭作义在1997年就预言:洋烟的结局就是洋啤的结局,洋烟是在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市场,到1996年前后彻底衰落,洋啤酒落潮也是早晚的事。

  国啤之赢,赢在针对国民消费能力猛做大众啤酒市场,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缘此产生的“啤酒‘金字塔’结构、‘低成本扩张’模式、啤酒新鲜度管理”,莫不是破解洋啤棋局的利器。

  在高档啤酒市场,青啤、珠江纯生成为领导时尚的主流产品;传统型啤酒中,青岛啤酒的金质酒铺满了酒吧、宾馆,遏制了洋啤的蔓延。

  国啤近几年迅速做大做强。有管理学家认为:在一个稳定的市场中,将有三个主导市场的竞争者,他们的份额合计为70%—80%,其中市场领先者是第三名的4倍。其余20%—30%的市场为另外的竞争者分割。这是著名的“三四”规则。参照这个原则,中国酒业以后的发展趋势一目了然。因为中国目前仍有啤酒企业400家,啤酒三甲——青啤、燕京、华润产量之和,仅占全国啤酒总量25%;同一数据,美国是90%,日本前四大啤酒企业几乎垄断了全日本。可见,资源向强势企业集中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而这些强势国啤也必然赢掉来自境外的洋品牌。

  洋啤之“狼”未走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以喜力和科罗娜等为代表的纯进口啤酒增幅颇大,1999年高达52%,2000年为40%。其中喜力1999年增幅高达72%,2000年销量超过了4万吨;科罗娜2000年增长47%,销量首次突破1万吨。可见这类纯正洋啤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水土不服症状,从总量上看,反而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势头。

  虽然国内啤酒高端市场10%的狭窄空间,不可能使合资的“中洋啤”做大规模;但其价格定位策略仍值国啤借鉴。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利润,中洋啤依靠成熟的全球营销经验和品牌价值,没有必要像中国本土啤酒企业一样从低利润的大众市场开始做起。当然,中洋啤拒绝大众的策略,并不表示面对国内日益成长的中档市场无动于衷,像生力推出“威乐”、百威推出“百迪”和蓝带推出“双威”一样,表明合资洋啤准备通过发展多品牌战略,进入中档市场。这种新趋势说明这部分洋品牌的“本土化”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有资料可以说明,设厂在武汉的百威啤酒,这5年以接近20%的平均增幅在稳定发展,但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内主要城市1235个连锁超市进行监测形成的数据,啤酒市场综合指数排序前3名是“青岛”、“百威”、“蓝带”,其他则分别是“燕京”、“生力”、“珠江”、“力波”、“三得利”、“贝克”和“汉斯”。可以看出,前10名中,本土品牌与合资品牌各占半壁江山。虽然上述数据来自几个大城市,而不能代表全国市场态势,但充分说明,合资洋啤在高消费市场的实力不容忽视。

  其实,我们的啤酒企业更应引起注意的是,为了保护本土企业,政府给一些国企提供的诸多扶持政策实际上是搭建了一个平台,国啤企业可享受的贴息贷款、购并负债免息挂账等,是合资洋啤无法享受的。一旦中国入世,内外有别的竞争平台将变成不分内外的平等环境,那时,洋啤酒是否会掀起第二次浪潮呢?

  如此看来,洋啤可能就是隐在退潮海水里的大鲨,随时准备反扑,千万轻视不得。(完)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已5死38伤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陆川秦岚秘密分手近三月 陆川:我们很好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