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姗伊 张闽/文
近日,吉林省企调队对保健品行业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显示:吉林省共有由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具有食品健字、药健字批准文号的保健企业20户,生产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抗疲劳功能、调节血脂功能、延缓衰老等功能10类30余种产品。2000年共实现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1.14倍,虽然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是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意识,部分经营者的经营思路还急需转变。
据了解,在调查的20户保健品企业中,90年代以前成立的占20%,1991年至1995年成立的占25%,1995年之后成立的占55%,可以看出,有80%的企业成立于90年代后,大多数企业起步较晚。从人员的规模上看,共有从业人员3838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占8.8%,管理人员占10.8%,销售人员占10.0%,人员总体结构趋于合理。从企业性质方面看,20户企业中,国有企业4户,股份公司4户,有限责任公司5户,中外合资企业3户,私人企业2户,合资企业1户,股份合作企业1户。从总体上看,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呈多样化,国有企业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占据主导地位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符合多元化经济类型的发展方向。从销售收入上看,2000年企业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114万元,其中股份有限公司为2872.5万元,国有企业为595万元,股份合作企业为779万元,有限责任公司为758.6万元,私营企业143万元,港、澳、台合资经营企业31万元,合资企业437.7万元。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盈利5426万元、265万元;国有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合资经营企业分别亏损438万元、179万元、5万元、742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3.6%,较上年走低1.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呈走低趋势。
据调查,企业缺乏品牌效应是制约保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被调查的33种保健品中,大多数产品知名度低,20户企业中只有两户企业取得了驰名商标,3户企业取得了著名商标,大多数企业还处在默默无闻阶段。此外,参加各种协会或其他全国性行业社团组织的企业少。目前,只有通化康健补品有限公司参加了类似的社团组织,这说明保健品业还缺乏积极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同时,品牌知名度差,也相应地导致了吉林省保健品创汇率弱,市场占有率低。2000年保健品出口额为174.3万元,仅占全国出口额的1%,市场占有率也仅为0.38%,南不及辽宁,北不及黑龙江。此外,投资主体多元化,外商投资所占份额较少,也同时制约了吉林省保健品业的发展。20户企业实收资本为18116万元,其中国家资本占32%,集体资本占24.2%,法人资本占17%,个人资本占24.2%,港澳台资本占0.2%,外商资本占2.4%,港澳台与外商资本总和不足3%。一方面显示了投资力度的不均衡,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在投资主体上还存在着向外扩延的空间。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20户企业没有任何一户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或上市集团公司成员,这说明企业在资金的募集上形势还比较单一,筹措资金的能力还有待于强化。
有关人士认为,吉林省保健品业要想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还必须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从几大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引导,全面规划吉林省保健品行业管理体系。二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提升保健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品牌效应。吉林省保健品之所以缺乏名牌产品,就是因为企业还陷在原有的“传统滋补”、“药物提取复配”的旧模式上。三是大力推行股份制改革,发展股份制企业。调查数据显示,股份制企业的收益要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要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现有手工作坊式的简单化劳动。此外,构建信息平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企业只有贴近消费者,精确地分析出产品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和市场分割状况,才能推进产业信息化、营造敏捷企业,形成保健品的品牌、市场、资产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滚动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