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百货走出“冰川时期”

2001年07月19日 13:17  粤港信息日报 

  本报记者黄华军 张凡 田爱丽

  今年2月,“国有血统”的东山百货大楼换上了民营的招牌,全员持股95%“新东百”的诞生,标志着广州商业改革的坚冰被凿开;同月底,新大新与家乐福“闪电订婚”,国字号商业开始寻求外来资本;6月底7月初,外资的百盛百货和民营的中华百货不约而同地擂起开店战鼓;同期的天南百货则为11月再开家电卖场紧张备战……

  今年以来发生在百货业的种种新闻,蕴含着一个确切无误的信息——自1996年开店热后经历了4年“冰川期”的大百货,正走出U形轨道的谷底,再度发力上冲。

  5年穿越U形生死线

  从1995-2000年的6年间,广州百货业穿越了一条漫长的U形生死线:广东省连锁协会提供的历年数据显示,1995年是百货业的巅峰年代,被统计的8家商场业绩全线飘红,南大集团还一度冲上零售额13.49亿元的历史最高点。

  1996-1997年,开店的狂热将大百货推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负增长企业开始出现,国丰、仟村的倒闭终结了“大百货不会关门”的历史。1997年是大百货神话的“强弩之末”,至今再无法重温当年10家商场平均销售增长13.11%的美好时光。

  1998-1999年广州百货业步入寒冬,在通缩和消费低潮的打击下,素有经济晴雨表之称的大百货出现10.2%的负增长,除天南保持20.3%的增幅以外,其余10家全线溃退,跌入了黑暗的谷底。

  2000年,受消费回升和城市商业环境改善刺激,广州百货业终于走过了“雪山草地”,以平均4.2%的微弱升幅止跌反弹,市道开始回暖。

  柳暗花明又一村

  曾几何时,“大百货山穷水尽”的说法甚嚣尘上。大百货这几年市场份额不断缩小,逐渐丧失第一业态的主导地位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统计中却不难发现,至2000年止,市内11家百货企业中,年均增长呈负数的只有4家,永安、天南和广州王府井3家都有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广百、友谊、新大新也仍然保持增长势头。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由于在提高城市商业品味,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作为“都市橱窗”的百货商店仍然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在购买力旺盛、人口密度大、城市空心化相对不明显的广州,大百货仍不难找到自己生长的沃土。

  正如中华百货掌门人黄文杰所称,每种零售业态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美国零售业发展了上百年,先后出现25种业态,至今没有一种业态消亡,而只有发展快慢、规模大小、主流和非主流之分。由于主要民生用品的经营逐渐向超市转移,大百货无疑将失去原来的市场主流地位,但不再是主流,不等于就不能生存,不能发展。

  广州友谊商店副总经理张广忠认为,大百货比较适合在那些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消费人口众多且消费层次丰富的城市生长,而广州正是这样的地方。随着城区的拓展,商业中心区位往东往南渐次推进,使天河、海珠、番禺初具未来商业重镇的雏形,为大百货的发育和扩张开辟了天地;而社会整体信用水平的低下,也使得大百货多年积累的商誉和品牌优势得以施展;再者,与上海等城市相比,广州的超市、专业店等新生业态尚不发达,传统大百货还有喘息和调整的时间。“不是不能做,而是不会做”,关键要让大百货“老树发新枝”。

  变阵破冰再突围

  与1996年广州百货业同一天一口气开出4家大店相比,5年后的今天,开店者多了一份理性,少了几许浮躁:

   ——新店无一例外依托大型购物中心落脚,而不再像5年前那样孤身发展。百盛天河店依托中泰广场、中华百货扎营中华广场,北京路某大百货公司,据传也要在荔湾区某广场内选址开店。未来大百货出路之一在于与大型购物中心联姻,以其规模大、功能多作依托,达到互补客源的目的。可以预见,以往孤军作战的情景今后将很难在广州新增的百货店里看到。即便是原有的单体老店,现在也纷纷展开“购物中心化”的改造工程,如广百发展新翼,友谊商店总店打算开发地下广场,并考虑架设天桥将商厦西侧与白云宾馆联通,这些都是旨在加强本店与周边商业群体的融合,完善饮食,娱乐,休闲等功能配套,增强吸客能力。

   ——走品牌化,精品化路线。高级百货店是传统大百货的一条转型之路。大百货要调整原有商品线的宽度和深度,淘汰大路货,集中资源经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时尚精品,并以品牌专柜模式增强可选择性和消费的包容性。今年扩张新店的百盛百货一定程度上走的就是这样的路线。

   ——摈弃“大而全”开店思路,走“店中店”专业化道路。传统的百货公司总被讥评为“千店一面”,然而,今天广州新进的百货业者,已深谙“有所为有所不为”,专业化细分市场方可生存的道理,像天南百货把家电经营转移到专业大卖场;一概“谢绝”家居用品和超市进场经营的中华百货,吸收美国JCPENNY百货的特色,全场商品既按消费人群分区,4楼同时以“着数区”为名,开设一家廉价的小型综合百货公司,进而形成“店中有店”的格局。按照黄文杰的想法,商场内所有的“分区”都贯穿着“虚拟独立门店”的概念,日后运作一旦成熟,随时可以输送出去,形成一间间挂着“中华百货”招牌的专门店。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月薪5千延迟退休5年每月或多拿900养老金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曝陆川秦岚分手 男方要结婚女方不愿安定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