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申奥形象战略设计者回忆申奥前的不平凡经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16:19 华夏时报

  “新北京新奥运”四十八天闪电出炉

  本报记者 朱光强 北京报道

  “新北京,新奥运”这句话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时中国在第二次申办奥运之前进行整体的形象战略设计包装却仅仅用了48天的时间。作为当时中国申奥前的奥运形象战略设计的幕后推手之一,时任中国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委员会会长的杨子云在对记者回忆起那些闪电式的“不平凡”经历时,仍然感慨不已。

  半月汇齐海内外精英

  时光追溯至1999年,就在北京第二次正式开始申奥后,距离向国际奥委会正式递交申办报告还有3个月的时候,申奥整体形象系统还没有一点眉目。就在此“紧要”关头,一个民间智囊进入了北京奥申委的视野。杨子云,作为民间智囊总召集人,也参与了其中。

  “我是对新华社记者说的,申奥的形象战略必须由高水平的专家系统来完成。没想到,这个意见很快被新华社记者直接传达给了奥申委。” 1999年11月30日,北京市奥申委负责人在新侨饭店办公室内紧急约见杨子云。

  经过交流后,负责人决定立即召开奥运形象战略设计研讨会,由杨子云牵头。“这么重大的国家级项目让我承担,我当时都晕了。”杨子云说那就是受宠若惊的感觉。但负责人也下了死命令,必须在澳门回归前的12月18日完成所有工作,否则领导无法分身参会,此时,留给杨子云的时间只有17天。

  “太紧张了,就像打一场硬仗!”1999年12月3日,杨子云堵住了《妖魔化中国》的作者——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很快,海外专家纷纷赶往北京。开会前三天才联系上台湾设计大师林磐耸,他毅然推掉了在台北大学的演讲。

  1999年的12月17日晚,在杨子云的召集下,来自海内外的包括形象学、设计学、社会学、新闻学等9门学科的27位精英全部齐聚在北京申奥的旗帜下。

  “新”字成口号突破口

  1999年的12月18日早8点前,包括奥申委主席刘淇、执行主席伍绍祖在内的主要领导一行8人全部到场。

  林磐耸带来了两大包资料,向领导逐一讲解着各城市的申办理念、标志标识及公关策略;创意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苏彤展示了《西方世界的九个中国形象》材料。与会的专家认为,形象背后的“文化认同”既是北京申奥的瓶颈又是突破口。

  “到了下午,社会科学院说,前期征集2万条口号大多是爱国口号,基本不能用,这让大家都感到有些失望,于是,我们立即进行申奥理念创作。”杨子云回忆道,“大家的认识还是一致的,就是中国形象被严重误读,必须要加强与世界的文化沟通,让北京成为全新的世界品牌。申奥理念,要能得到全世界人民认可。总之,要给世界一个选择北京的理由。”

  这时,很多与会者提到了一个“新”字,有人说:“新北京、迎奥运”,也有人说:“老北京、新奥运”。最后,杨子云集中大家意见,将“新北京、新奥运”上报奥申委,口号意为传统与现代的北京将举办一场最好的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先生将这一口号译为“New Beijing Great Olympic”,因为great本身既有崭新的,又有特别棒的意思。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