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台伯河畔的那些建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 13:3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李关云

  特约记者  阮辉玲 叶叶

  1960年8月25日,奥林匹克圣火在台伯河畔的罗马点燃。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运动,与古老的罗马城再次相遇。

  被称为“永恒之城”的罗马,在奥林匹克运动上下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多次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

  奥林匹克运动会由古希腊人在公元前776年创立,其参赛者仅限于希腊各城邦的公民。然而当古罗马人在公元前146年征服希腊之后,奥运会的大门便为罗马公民敞开。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尼禄,就曾亲自参与过奥运会的赛车比赛。

  在此之后,罗马人为奥运带来了很多改变,他们甚至把罗马竞技场上最血腥的比赛——角斗士这一项目,也列入了奥林匹克运动会。

  究其来源,奥运会是希腊

神话中诸神的运动。作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共同的皇帝,迪奥多希一世在公元380年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在此之后,奥运会就因为其多神论的来源,而被基督教会戴上渎神的罪名。

  到公元393年,迪奥多希一世彻底取缔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因此而中断1500年之久,直至顾拜旦于1896年在雅典揭开现代奥运会的帷幕。

  1960年罗马奥运会开幕式的前一天,上千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运动员集聚在罗马圣彼得广场的教堂前面,接受教皇的祝福。这一幕,不得不令人感慨时代的变迁——当年奥运会就是被认定为异教徒的行为,才被教会所扼杀的。

  1960年的这一届奥运会上,奥林匹克精神与罗马古老文化遗产的交相辉映,铸就了一段独树一帜的回忆。

  2007年10月,本报记者踏上穿越罗马的旅途,追寻如何将奥运、历史遗产与城市发展三者进行完美融合的秘诀。

  会徽里的罗马

  “罗马城有很多古迹,1960年的奥运会展示了罗马古城的风景,让全世界欣赏到罗马的历史文化风貌。”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之时,意大利奥委会(CONI)主席乔万尼·贝特鲁奇(Giovanni Petrucci)作此评价。

  他是本报记者在整个罗马穿越之旅中,寻找到的唯一参与过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人。

  “当时我还是个孩子呢,我去看了自行车和水球的比赛。”乔万尼·贝特鲁奇回忆,“那真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因为我觉得那年的奥运会是最后一次‘人文的’奥运会,后来的奥运会更加注重外在的东西。”

  乔万尼·贝特鲁奇的感叹并非空穴来风,仅仅从罗马奥运会的会徽上,我们就能够感受罗马文化的底蕴。

  罗马奥运会的会徽的主要图案——两个婴儿在母狼身下接受哺乳。这一图案在罗马城随处可见。在罗马旅居多年的朋友告诉记者:这是罗马的象征,其中蕴涵了一个关于罗马人祖先最著名的传说。

  拉丁民族最原始的神,养育了一个纯洁的少女,但是这个少女却因爱上了

战神玛尔斯而未婚先孕,触犯了罗马神圣的法律。她只好忍痛将生下的一对孪生兄弟——罗慕卢斯和瑞摩斯,放进篮子,让他们沿着台伯河漂流。

  然而兄弟们并没有被淹死,台伯河洪水退潮之后,篮子里的孩子们安然无恙。一只母狼发现并哺育了他们。兄弟俩后来由牧羊人抚养长大,成年后,兄弟二人在台伯河畔建起一座新城,罗马由此而生。

  罗马遗产的“复兴”

  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曾骄傲地向世人宣布:“我要把砖瓦的罗马城,建成一个大理石的都市。”

  他没有说大话,古罗马人确实建立了欧洲大陆上最为强大的帝国,并给后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各个年代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

  所以当罗马拿下第17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后,很多人就开始考虑:应该如何利用这些历史建筑,在奥运会上实现罗马遗产的"复兴"?

  根据罗马奥组委的官方记录,早在1956年3月,他们就已经向意大利奥委会提交报告,建议优先采用罗马的历史建筑举办奥运比赛。报告中特别提到:马克辛奇巴西利卡(the Basilica of Maxentius)和卡拉卡拉大浴场(the Caracalla Baths)都是不错的选择。

  到了1959年6月,当时的罗马市市长Urbano Cioccetti承诺提供经费,为城市里的古建筑进行内部修复。当年9月,组委会最终决定在马克辛奇巴西利卡将举办摔跤比赛,在卡拉卡拉大浴场举办体操比赛。

  马克辛奇巴西利卡位于罗马古遗址区,由一系列文物建筑组成。巴西利卡(Basilica)是古罗马的一种独特建筑,其主体结构为一个长方形会堂,也被称为长方形基督教堂。马克辛奇巴西利卡由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皇帝从公元303年开始建造,当马克森提乌斯战败身亡后,这一建筑也随之停工。

  罗马奥运会举办前夕,人们所看到的马克辛奇巴西利卡,就只剩下完整的一个侧面,另外一侧只剩下教堂的半圆形后殿。不过在它们的支撑下,离地面35米的残缺拱顶依然气势恢宏。

  后来,罗马奥组委就在这个拱顶下面,搭起了3个相连的舞台,作为摔跤比赛的场地。舞台前面,特地为观众和记者搭起了看台和更衣室。而舞台后面那块400平方米的区域,则被改造成运动员的休息区。

  整个场馆内还为夜间比赛安装了特殊的照明系统。根据官方记录:“特别的灯光效果使比赛显得更加激动人心”。

  卡拉卡拉大浴场由安东尼·卡拉卡拉(Antonino Caracalla)皇帝于公元217年修建完成,被视为当时建筑艺术的巅峰。

  罗马奥组委雇用建筑师Maurizio Clerici和工程师Pasquale Androsoni,来负责对卡拉卡拉大浴场的临时改造。他们选择了浴场中靠近歌剧院一侧的健身房,搭建起一个长36米、宽18米的赛场。赛场旁边还搭建了一个占地350平方米的更衣室,在靠近那古老墙体的地方,还专门为裁判、急救人员和记者设置了工作区。

  他们还在赛场周围搭建了看台,看台一共能够容纳5300名观众,此外还有102个专门为记者准备的特殊位置。

  在罗马奥组委的刻意安排下,马拉松比赛路线穿越了罗马城最为重要的历史建筑,仿佛勾画出了罗马城数千年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也是现代奥运会有史以来第一次,马拉松比赛的起点和终点都不设在体育馆里。

  那场马拉松比赛的起点被设在罗马主神殿(the Capitol)的阶梯之下,起跑线附近也特意搭建了凉亭。而终点则被设在君士坦丁凯旋门(the Arch of Constantine)。

  英雄的诞生

  罗马的这些历史建筑,在1960年奥运会上见证了英雄的诞生。

  罗马奥运会上,运动员们一共刷新了74项奥运会纪录,其中27项还打破了世界纪录。一大批体坛巨星,在罗马奥运会上冉冉升起。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阿贝贝·比基拉无疑是罗马奥运会上最耀眼的一颗新星,他是第一位获得奥运冠军的非洲黑人选手。

  28岁的阿贝贝·比基拉来到“永恒之城”罗马参赛之时,在国际体坛上还是一名不闻的新人。生长于山村的他,10岁开始就成了放羊娃,直到13岁才得以上学。20岁的时候,他被征召入伍,在服役期间他最为着迷的体育运动是足球与篮球。

  马拉松这个项目,他是在1956年才开始正式参加训练的。这样一个只有4年训练经验的新人,按理说是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而人们后来之所以能够从马拉松比赛起跑线上的70多名选手之中,一下子就注意到阿贝贝·比基拉,是因为他居然是赤脚参赛!

  根据《奥运会通史》的记录:罗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当天,路面被太阳烤得滚烫,柏油马路直到傍晚也凉不下来。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阿贝贝·比基拉奔向胜利。

  在跑到21公里处时,摩洛哥运动员勒哈季暂时领先,阿贝贝·比基拉紧随其后。不久之后,马拉松比赛路线就会经过一座古文化纪念碑,这是意大利人从埃塞俄比亚运来的。就是在这个地方,阿贝贝·比基拉超越了勒哈季,最终第一个到达终点——古老的君士坦丁凯旋门。

  根据罗马奥组委的文献记载,阿贝贝·比基拉的最后几公里,是在狂热的罗马观众的夹道欢迎中跑过的。当时有媒体评论:25年前,墨索里尼几乎动用了意大利所有的军事力量,才勉强占领了埃塞俄比亚。而今天,阿贝贝·比基拉一个人就征服了罗马。

  阿贝贝·比基拉在罗马奥运会上刷新了奥运会纪录,他运动生命中的辉煌也从此展开。在下一届东京奥运会上,他成功卫冕,成为奥运会历史上首位连续获得马拉松冠军的运动员。

  在罗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马塞尔鲁斯·克雷也大获成功。他夺得了81公斤级

拳击比赛的金牌,这是他夺得的第一项世界级荣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马塞尔鲁斯·克雷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人们对他后来使用的一个名字更为熟悉——默罕默德·阿里。

  罗马奥运会刚刚结束,未来的拳王阿里就正式转为职业拳击手,开始书写他的传奇一生。而从此以后,他也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之后,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患了帕金森氏综合症的他以颤抖的手点燃主火炬的画面,被认为是奥林匹克精神最精彩的诠释之一。

  直至今天,阿里仍与奥运紧密相连。2005年,他还作为申奥大使,帮助纽约市角逐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

  城市的新生

  “城市的面貌往往会因为一些重要事件而改变,罗马也因为1960年的奥运会,开发了新的奥运区,建设了许多重要的道路、立交桥。”乔万尼·贝特鲁奇告诉记者,除了对遗产的开发之外,1960年奥运会还促进了罗马向现代化城市的转变。

  这一系列体育场馆的兴建,直接改变了罗马旧有的城市格局。

  在罗马采访几天之后,记者对此深有体会——罗马城仿佛是一个用来展示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建筑的巨型博物馆,只有在寻访当年奥运村的时候,记者才在附近看到了现代风格的建筑。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城市北部的奥林匹克中心位于Monte Mario斜坡与Farnesina山丘之间,这一地区的开发,早在1928年就已经开始。一系列现代建筑拔地而起,为举办各种体育赛事而服务。不久之后,罗马取得了1944年奥运会的举办权,椭圆形的Cipressi体育场也就开始动工。

  然而战争终止了一切。

  直到1950年12月,意大利奥委会才开始在Cipressi体育场的旧址上,修建新的奥林匹克体育场。与此同时,已有的一些场馆也得到了整修,Marmi体育场、剑术馆、网球场和室内游泳池都得以修缮。

  新奥林匹克体育场由Carlo Roccatelli教授和建筑师Annibale Vitellozzi合作设计,耗资34亿里拉,最多可容纳9万名观众。

  城市南部的奥林匹克中心,则利用了那块为1942年世界博览会(Universal Exhibition)而划出的土地,这一地区后来发展得非常快,成为罗马近郊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南北两个奥运中心之间,由一条大道直接贯通,这条路的名字就叫作“奥林匹克大道”。

  这就是1960年的奥运会,既为罗马城市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奠定了罗马城市发展的方向——在尽力发掘历史建筑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本期罗马穿越由上汽集团特别支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