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军:奥运国力与中国经济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1日 02:16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张 军

    在暑假里能有时间与家人一起观看北京奥运会的精彩赛事,这本身就是享受。不过,享受之余,职业本能也没有放过我,总也让我不能不去思考一些有关联意思的东西。拿笔记下的有这样三件事:

  第一件,在奥运史上,亚洲获得了3次举办奥运会的机会:1964年东京、1988年汉城和2008年北京,时间相隔差不多都是20年。这个间隔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三个经济体之间发达程度的差距。难道这个时间间隔正好度量了这三个亚洲经济体发达水平的差距吗?这就是我的好奇。

  我查阅了资料,希望能回答这个疑问。1964年的日本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以当时的汇率计,人均GDP大体上在6000美元左右;1988年韩国的人均GDP也在6000美元左右。1996年,韩国成了所谓“富国俱乐部”(OECD)的第29位成员国。日本在举办东京奥运会的那个年代,经济增长速度也在10%,韩国在申请举办奥运会时经济增长也接近两位数。中国也正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申办奥运会成功的。

  中国当前的人均GDP名义上在2500美元左右。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我们还要看经济总量的大小以及地区间的巨大差距。汇率当然也是个重要因素。实际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在内),人均GDP也在6000美元左右。至于一些沿海经济中心城市的人均GDP实际上早在8000美元以上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与日、韩相比,经济发达的程度分别相差40年和20年呢?乍看上去,似乎基本如此。很多研究揭示,中国的经济发达水平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日本和80年代末的韩国的确比较接近。但是用人均GDP水平计算的差距会更大一些。

  不过,即使这样,从人均GDP的数字上看,中国每年人均GDP的增长都在7%以上,根据70法则,人均GDP翻番只需要7年。所以,中国沿海地区的人均GDP要达到韩国现在2万美元的水平,根本不需要20年,大概最多只需10年,这还没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但就全国水平而言,则需要超过2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缩短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农民的收入要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也需要更长的时间。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乐观,因为经济的增长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只要政策得当,未来越过经济结构转变的某个关口,收入水平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就会加速缩小。事实上,人口学家对中国人口结构转变的现有研究和预测也都支持这个结论。信不信由你啦。

  第二件,关于运动员和运动项目。为什么某些运动项目在某些国家总是强项?直觉告诉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类似于经济学家对国家之间在出口某个产品上的“比较优势”的解释。在国际贸易上,“比较优势”是由某些给定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以及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决定的。在8月16日的《东方早报》上,一个用“和菜头”为名写的关于奥运金牌的感言,正好道出了我的一个经济学解释。他问,为什么“ 比如说游泳和长跑金牌,连参加的国家都不在同一个世界”?但他自己给出的答案倒是很经济学的,“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非洲运动员善于长跑,很多选手出身军人或者放羊娃。他们并非是生理上有什么特异之处,只不过是跑步不需要任何运动器材,甚至赤脚都可以。如果他们擅长游泳,那么他们去哪里找那么多水来填满游泳池?就更别提网球、帆板、赛艇这些“奢侈”的运动了。可以用从事一项体育运动所需要支付的成本来做这种区分,高尔夫永远不可能是世界性的大众体育项目,原因就在于此。同样,赛艇甚至需要一片大海,蒙古运动员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领奖台上。所以,体育强国一般都是大国。大国有足够的财富和资源,也有足够的人口,国民可以从事不同的运动,而且也有钱去参与其中。说穿了,体育比赛后面是不同的投入成本,自然也让金牌有不同的价值。”

  这里他说的“体育比赛后面是不同的投入成本,自然也让金牌有不同的价值”其实并不成立。但不同的成本投入(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显然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项目总是成为某些国家的强项。这就是“比较优势”的含义。

  第三件,当然总也要再说一下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个话题,新闻记者总比我更有兴趣。经济学家不是预言家,连做项目评估也不见得在行。也许只知道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不重要。以我的看法,“奥运会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影响”就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非要给出点评论,我大概知道,观测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有不同而又无用的方法,其中一个是投入——产出法。我们把奥运会作为一个“投入”,利用北京或者全国现有的投入——产出表和计算出来的产出系数,大概可以计算出“奥运会”对经济的影响。但这个计算的结果并没有什么价值,因为简单地把奥运会看成投入,几乎是个呆子。第二个方法就叫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吧。把奥运会前的各种开支(包括场馆建设)和拉动的其他行业(如服务业、交通运输和金融等)的相应支出估计出来,可以利用支出乘数直接去估计GDP的增量有多大。不用说,这样的计算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它不能反映未来的影响,知道它又有什么用?

  其实,现在如果非要弄明白奥运会对中国经济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最好的答案攥在每个人的手中。新闻记者为什么不去询问国内外的投资者、银行家、政治家、运动器材商、体育职业人士、学者和普通百姓呢?他们的看法在统计意义上就是最好的答案,毕竟,在未来,是我们每个人的观点和行动决定了奥运会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影响。当然,今天回答“不知道”,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答案。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