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夫
北京奥运会赛程过半。在这变幻莫测的赛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在这炎热的夏季,以其卓越表现,给全世界亿万观众带来了无数惊喜与享受。尤其是中国运动员,不仅争金夺银、业绩骄人,而且获奖面之广、涉及运动项目之多,更是前所未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相对于普通老百姓只是看体育比赛并从中得到快乐,世界各大媒体对本次奥运会的报道与解读要深入许多。媒体人士不仅关心奖牌榜,更对赛场内外的种种社会文化现象,表露出特别的好奇。毕竟,这是奥运会有史以来在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举办,而且,这又是一个文明古国,能不好奇吗?
世界有理由把好奇的眼光投向中国。
而对中国来说,北京奥运展示给世界的,不只是一流的体育实施、一流的体育竞技状态、一流的奥运流程管理、一流的社会自愿者支持系统,更有这一系列一流后面的巨大国力支持与开放包容的现代人文精神。尤其在开放性方面,北京奥运更是见证了中国人的百年精神演化,这就是从“中体西用”到“中西融合”的沧桑巨变。
在解读这一精神巨变之前,先举两个奥运会的例子。一个是奥运场馆的建造,从“鸟巢”到“水立方”以及其它比赛场馆,甚至北京机场新航站楼的建设,无不以最开放的姿态,引进并融合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工艺流程与建造技术,体现了独具人文关怀的现代设计精神。而今,这些有形的建筑后面所凝结的思想理念,已成为北京奥运的宝贵精神财富。
另一个更为感人,在运动员比赛训练方面,中国运动员之所以能如此从容地取得佳绩,也与开放的心态与视野有关。比如,射箭、击剑等项目上的突破,都与一流的外籍教练的悉心指导直接相关。在比赛场上,当观众看到中国运动员剑挑法国运动员,并与法国教练喜庆相拥时,人们感受的不只是获胜的快乐,更多的是超越国界的体育竞赛的快乐,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快乐。
由此来谈中国人的百年精神巨变。110年前,也就是1898年,61岁的张之洞发表了题为《劝学篇》的长文,系统论述了一个已被讨论多年的话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问题。这是一次事关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乃至中国社会走向的大讨论。不幸的是,这场持续了近百年的讨论,把中西文化对立起来,并历经数次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破大立,走到今天,终于从“体”“用”对立的迷雾中走了出来,走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今天。
回望汉唐,也曾有过海纳百川的文化现象。而今,开放的中国,不应再有人像一百年前那样采取锁国的态度,排拒先进的科学技术,排拒多彩多姿的艺术文化;崛起的中国,也不应再有人对本土的东西采取虚无的态度,排拒中华文明的丰厚意蕴。相反,从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正成为一个崛起的民族的共同选择。
一百年前的那场争论,到今天,以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被求证了;从闭关锁国,到文化虚无,再到今天以务实态度融合中西文化,中国人这一百年来的精神巨变,也因一场体育盛事被全世界见证了。
当然,这种以更自主、更自信、更开放的心态,从最微观的社会基础到宏观的社会精神意识架构逐渐展开的文化融合才刚刚开始,需要有一个比自然的发育过程。在此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局部的迷失或反复。需要注入更多心力加以调整、引导、维护。
以中国股市为例,本来股市是一种引进文化,应该对经济发展有正面的助推作用,但是,现在的股市出现了令人困惑的迷失,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变得神秘莫测。这样一种现象,究竟如何看待,正需要市场各方遵从市场规律,正本清源,化解这不该迷路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