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幕式是电视语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2日 17:02  中国经营报

  作者:颜强

  北京2008在临近关键节点时,媒体忽然出现了一个统一主题:猜想开幕式。

  如此盛大的开幕式,参与其创编、转播安保以及后勤服务的人员,都需要和北京奥组委签署保密协议,和历届奥运会一样,这是惯例。即便持转播权电视转播方,能够先期进入场地进行各种转播调试,也不会泄露关于开幕式的任何内容,这也是惯例——只有SBS才不懂的惯例。

  然而在层层帷幕掩盖之下的开幕式,由于保密而出奇神秘,由于向往而令人神往,媒体和公众从而广为猜想,就不出人意料了。

  在这神圣时刻到来前,有一种认知必须得以清晰: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对于全球99%的奥运关注者而言,是一个电视符号,一种电视产品。

  所有大型体育运动赛会的开闭幕式,以及许多竞技比赛,乃至许多文艺表演,现场的观感,和通过电视传递出来的媒体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

  观摩过鸟巢开幕式各次彩排的观众,婉转传递出来的信息各不相同,褒贬不一。事实上,现场的观众,完全从个体主观视角观看奥运,虽然也会根据整个开幕式流程,以及表演节目形成连贯概念,但是对于许多细节的把握和认知,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阅读。

  或许因为坐席位置的不同,或许因为对一些细节解读的不同,现场观众看过的开幕式,留下的印象可能人人皆不相同。

  在奥运会开幕式当中占据相当时长的文艺表演,自然会和东道国的人文传统有着极为深刻的结合。开幕式的编排者要在相对有限的时段里,展现出代表该国风貌的文艺特征,当然会运用到大量的艺术修饰手法,因此即便是本国观众,在现场也未必能一一品味出包罗万象的文艺特征。

  因此,一般奥运会开幕式,在开始前两天,组委会都会组织新闻发布会,将开幕式文艺表演的大致提纲、构成以及文化特点,用文字的方式加以阐述。其目的就是帮助媒体和观众更好地理解开幕式的内涵。

  文字形式的介绍,并不会影响开幕式影音表达的艺术氛围,因此也不存在泄密的可能。类似的情况在亚特兰大、悉尼和雅典三届奥运会开幕式时都出现过,悉尼和雅典的奥组委甚至还向观众分发过小册子,对开幕式文艺表演中出现的传统文化故事加以解释,让观众提前有所了解。

  其实,通过电视呈现出来的开幕式,才是全球绝大多数奥运受众看到的开幕式,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幕式更是为电视而设计。

  电视呈现出来的开幕式,更容易为人理解,因为电视镜头所选择和涵盖的细节、电视转播者提供的评论和背景分析,能更利于电视观众理解。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涵盖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许多里程碑时刻,在鸟巢现场观看的观众,未必都能理解编导的精心策划和细节安排,但是表现在电视画面上的开幕式,或许会是另一种形态。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转播团队,以芬兰电视机构为主。在BOB全球招标的奥运转播架构中,芬兰电视以田径电视转播见长而中标,开幕式也正是他们拿手的部分。

  电视促成了现代奥林匹克的成功,电视上的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送给全世界人民的礼物。不过,在现场观看开幕式的观众同样重要,因为只有通过美轮美奂的开幕式表演,才能调动起全场观众的激情,而开幕式作为媒体产品呈现在电视上,才具备足够的感染力。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