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魏纪中:如何把握最后的300天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 13:3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万相辛

    ——专访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

  身为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特别顾问的魏纪中,看似退居二线,却依然活跃在中国体育界。在整个11月,魏纪中的日程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

  1958年,魏纪中从南京大学法语文学专业毕业,这个22岁的青年,从此和体育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魏纪中的第一份工作在国家体育委员会(现国家体育总局)国际司,就在这一年,为了抵制“两个中国”,刚进入奥运大家庭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并逐渐退出各体育单项联合会,断绝了和国际体育界的一切联系。

  魏纪中凭借自己的语言优势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开始了体育外交的工作,也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才再次敲开国际奥委会的大门。

  从体育外交抽身出来的魏纪中,于1997年出任中体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咱学的是法文,干的是体育,从没想过会去做生意,而且当总裁。董事们不光是体委总局的人,要是当着外人的面说露了怯,丢的可不是我魏纪中一个人的脸。”回想当年第一次董事会的情景,魏老依然历历在目。

  根据规定,上市公司老总必须在两年内通过

证监会的业务考核,才能获得资格认证。64岁的魏纪中,硬是凭着为萨马兰奇“跑腿”的那股拼劲苦读了一年多的书,结果他考核成绩门门在90分以上。同时在其两届任期内,使中体产业开发了
房地产
、赛事、健身、广告、保险等多项产业,使原有的9000万资本升值翻了两番。

  2004年从中体引退,面对总局领导的执意挽留,魏纪中坦言:“我能干点什么就干点儿什么,不能干什么了我就不干了,但我还会读书,或与媒体合作写点什么。总之,还得继续尽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应尽的责任。”

  值此北京奥运会倒计时300天之际,魏纪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凭借自己多年的外交斡旋的经历为我们解读了国际奥委会的运行规则,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如何合理借力奥运会进行把脉。

  “体育保护弱者,商业照顾强者”

  《21世纪》:您曾提出国际公法与国内法律应尽量协调,那么针对奥林匹克的法规您又是如何理解?

  魏纪中:奥林匹克法规基本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而知识产权保护又是一个双向的问题。一种是在知识产权本身,另一种则是奥运会的排他性原则。

  国际奥委会保护的正是这种排他性。我们一般理解的是保护产品的名字和品牌,而奥运会保护的是与奥运会标志的结合,进一步说是保护奥林匹克的知识产权。

  只有保护这个排他性,(赞助企业)才能获得利益。

  《21世纪》:一些参与奥运赞助的企业对该法规理解的似乎并不深入,出现了越界的行为,您如何看待?

  魏纪中:我想这并不是他们理解不深入的问题,这其中体现的更多的是中国企业的无奈。参与奥运赞助的中国企业大多处在下游,都是在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以下的参与层面。

  但是依据市场的规则是照顾强者而不是弱者,这和体育的规则是完全不同的,体育规则都是同情弱者。例如,NBA选秀结束后,从成绩最差的队开始选。

  中国企业相对于TOP层面的赞助商来说是弱者,现在只有政府出台反垄断政策照顾弱者,但是国际奥委会从全局出发是不会这样做。

  “赞助商将经得起时间检验”

  《21世纪》:即便我们在一定意义上处于劣势,但是中国企业参与奥运的热情极高,而且很多都是投入巨大,这是否与您提到的体育商业市场开发要量力而行相违背?

  魏纪中:我们看到参与奥运赞助的大多是国有企业,或是有国有背景的。他们都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奥运会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因此国企应该做一部分贡献。但是这种社会责任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可以削弱外界对于这些垄断行业的意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投资,这些投资所取得的效应,在资产评估时其收益会超过他们的投入。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投入更多热情是供应商层面的企业,他们所谓的营销大多有些急功近利,希望立竿见影。而那些跨国公司都是看重长远的利益。

  《21世纪》:为什么热情极高的中国赞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疑惑?

  魏纪中:第一, 奥运会市场开发的游戏规则是国际奥委会指定的,国际奥委会代表的更多的是跨国公司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内企业势必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发展阶段不同,跨国公司多数处于平稳发展的阶段,他们拥有品牌的优势。我们的一些企业,尚处扩张阶段,一些甚至是萌芽状态中,力量相对薄弱。

  《21世纪》: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没有任何机会?

  魏纪中: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一个发展中国家想挤进发达国家的行列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自己在发展过程中就遭到诸多的阻挠就是很好的例证。从表面上看一种经济行为,但实际上背后存在着政治因素的影响。

  同样,参与奥运赞助的中国企业也是一样,大家想利用这个机会真正实现国际化,一旦你走出去了势必会挤掉一些国际化的老牌企业,这个竞争过程非常残酷,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没有机会,那些能够冲出重围的中国企业必然能在一定时期内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21世纪》:现在很多人都在提后发优势的概念,您觉得中国企业处在这个阶段,能否真正利用好这个机会?

  魏纪中:我觉得的是有难度。所谓后发优势,是有很严格的条件限制的。以往发展中国家可以分享发达国家的技术,但是现在的专利保护越来越强,且大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造成很大程度上我们要依附他们,失去了较强的话语权。

  从这个简单的事例就可以看出,中国企业从下游朝中游、上游的发展是相对困难的。 因此不能说我们的中国赞助企业不行,只是条件并不是完全成熟。

  “最后300天,企业可开展防御性战略”

  《21世纪》:按您的思路,中国企业是否能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规避风险?

  魏纪中:中国企业如何延续其效益是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也是规避奥运会后风险的重要路径。

  中国企业的赞助商权益在奥运会后都会随着消失,同竞争对手回到了同样的起跑线上,这时如果对手有一个大手笔广告投入进来,就可能把所有通过奥运赞助的效益都冲击掉。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在中国,广告效益是很强的。尽管也因为广告死了一大批企业,例如秦池、爱多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两家企业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中国广告市场效益还是比较乐观的。而在国外,市场发展已经成熟,就不会出现这么明显的效应。

  《21世纪》:您觉得这些企业该如何把握剩下的最后的300天的机会?

  魏纪中:这些企业要考虑将来防御性的措施,即如何把效益持续下来,应当在巩固的基础上扩大体育路径上取得的优势,我认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不能奥运会一结束,人们就把你忘了,目前很多企业可能在这方面考虑欠缺。

  《21世纪》:这种防御性措施何时开始较为合适?

  魏纪中:明年就应该开始做。企业不能按照一般的营销方法进行奥运营销,奥运营销是一种无形资产,关注的是长远利益,这个特点一定要掌握。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那干脆别参与。无形资产不会马上变现,但是等奥运会结束再做,那肯定晚了,必须要有个铺垫、过渡阶段。

  《21世纪》:如您前面提到的,既然外部环境的因素我们不能改变,那么您觉得我们该如何修炼“内功”?需要哪些因素共同做功产生合力?

  魏纪中:第一,由于市场开发基本已经结束了,奥组委应该转向对企业的服务,因为他们在宣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不合理的问题,则要想办法帮助其从不合理转变成合理,而不是简单地提出禁令。

  第二,2008年是营销最关键的一年,从企业来说,必须要找一些行家帮助策划。一方面是正面的宣传,另一方面是也要关注社会效应,适当搞一些社会活动才能释放出奥运的效应。

  第三,如何策划后奥运经济问题。后奥运对于国家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企业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从政府来说,要维护一个好的市场环境,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一要按国际惯例办事,二要适度,但是对于企业来讲,一不违法,二不犯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