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五环旗下的民族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2日 17:14  中国经营报

  作者:马连鹏 2008-8-11 22:55:49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飞翔的太空人

  媒介即信息。这是第一次完全商业运作的奥运会,争取电视收视率的要求决定了其开幕式必须“声色俱佳”。而百架巨大的白色三角钢琴齐奏《欢乐颂》,身着世界各地民族服装的两千多名洛杉矶市民随之放歌狂舞的场面,的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视听奇观。音乐是典型的奔放、快乐、奢华同时略显粗俗的美国风格,但其内容又是国际化的,“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

  但真正给这届盛会烙上深重的美国烙印的还是那个“飞翔的太空人”。在当时正值“冷战”后期,美国的“星球大战”思路逐步成形,也许是为了向抵制本届奥运会的“苏联阵营”示威,也许仅仅是展示一个更美国化的视觉奇迹,开幕式上一个“太空人”横空出世,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是太空人直接点燃了圣火台,而忘记了真正的点火者——美国1960年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拉·约翰。

  值得一提的是,自1904年以来,美国虽曾4次举办冬、夏季奥运会,但总统亲自出席开幕式这还是第一次。而这位总统就是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

  洛杉矶的成功提示人们,不一定非要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如果能与正在发生的事情形成共振,往往更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1988汉城奥运会——东西方文明“手拉手”

  “以我们自己的文化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汉城奥运会开幕式要讲述一个东方的和韩国的故事。

  可故事的起始显然太执著于东方式的含蓄内敛了。数千表演者穿着或红或蓝,或黄或白四种颜色服饰,在节奏缓慢的隆隆鼓声中,变幻出大大小小、时散时聚的圆、方、三角等代表天地人和谐的图案。但这些东方化的图案太抽象、太玄奥了,以致观众几无反应。

  音乐,这种世界性的语言最终拯救了一切。在东西方逐渐走向和解的大背景下,当五大洲的艺术家随着“手拉手”的主题歌旋律跳起各自的民族舞蹈时,观众们的情绪达到了最高潮。这首由意大利人作曲、美国人作词,韩国人演唱的歌曲,在其末尾还被别具匠心地加入朝鲜民歌《阿里郎》里的一句咏唱,为文化融合的典范。

  既注重音乐的本土化,又充分考虑占据绝大多数的非本国受众,采用其他国家和民族所都熟知和更易于接受的音乐,使其产生参与感、亲切感,成为以后开幕式音乐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寂寞的英雄史诗

  开幕式的设计者翻阅了许多典籍,意图通过现代技术结合传统方式,重现希腊的天神赫拉克里斯带领船队穿越地中海,与许多海怪作斗争后,最终第九艘船到达了巴塞罗那海滩,并创建巴塞罗那城的英雄史诗。

  可是,由于传说的冷僻,开幕式的主题传播却不够理想,幸好西班牙特色的艺术表演弥补了主题的缺陷。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雷拉斯演唱了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歌《永远的朋友》;多明戈、卡雷拉斯等6名世界级歌唱家一展歌喉,联唱欧洲著名歌剧中的精彩片断,使全场数万观众为之倾倒;2174名身着红、绿色上衣和白色长裤的表演者,以西班牙著名的“叠罗汉”的方式,在场内跑道上搭起了12座象征着欧洲共同体12个国家的6层“人塔”,使人在惊讶之余,会心一笑。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坚持精致地展现已为世人所熟知、并受到广泛接受和认同的民族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民族自信,更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文化沟通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常常让本民族的人感觉浅薄和简单。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美国式大杂烩”

  一无所有,所以无所不有,深谙“鸡尾酒”文化之道的美国人把奥运会的百年华诞办成了一次热闹的“生日party”。文艺表演中,冒烟的汽轮机、奔驰的卡车加之不少光怪陆离的科技幻象式的表演,处处弥漫着一种散漫随意的“美国式大杂烩”。

  而“杂烩”的重点则是“乱世佳人”故乡特有的南部风情。黑人逐渐成为表演的主角,除了百名黑人妇女的大合唱,还播放了美国黑人牧师、著名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说录像《我有一个梦》,再次给了观众一次心灵洗礼,而身受帕金森症困扰的黑人拳王阿里,用颤抖的手点燃主体育场圣火台的那一幕已定格为永恒的经典。

  美国人本想以阿里“和平大使”的形象和拳王代表的“力量、速度”来标榜本国的“世界形象”,然而观众从阿里无比坚毅的面孔中读到的却是尊严。“文化符号”解读的偏差并未影响其本身的美好,关键在于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本民族的概念符号还原成一个个具体化、人性化的内容,使人有解读的可能。从这个方面来说,亚特兰大是成功的。

  2000年悉尼奥运会——神秘的土著部落

  新移民与原住民的融合与冲突一直是澳洲史的主题。悉尼开幕式的总导演阿特金斯在对澳大利亚的现实问题深入思考后选择原住民文化作为重要主题,因为“这是在世界面前唯一的和解机会”。

  在金贵的开幕式上,导演们毫不吝惜地特写了澳洲的土著,展示了土著人的特有文化。而串起历史澳洲与现代澳洲的则是一个典型的大洋洲阳光下长着雀斑的小女孩尼基,她时而铺开毛巾沐浴阳光,时而潜入深海,时而又一展歌喉,而她深入土著神巫文化的场景更是感人至深。在孩子纯真笑容的映照下,曾经血腥的的移民史也可以理性地回望。而土著运动员弗里曼 “水中燃火”的精彩大戏,则将这种多文化融合的主题推向顶点。

  纯真是无国界的,人类的童年又都是相似的。因而,不管看到的是哪个国家的孩子,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敞开心灵放下戒备,文化对话的壁垒随之打破。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总能成为开幕式的一个重要元素。

  2004年雅典奥运会——诸神的狂欢

  3000多年的历史,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可以选取的元素太多了,这似乎成为了雅典开幕式设计者幸福的烦恼。而他们竟然真的力图通过完整的主题,复杂的技术,壮观的场面把希腊文明发展史的精华呈现出来。雅典奥运开幕式表演如同“天书”一般,一个意象连接着一个意象,一个象征串联着另一个象征。

  也许是“因为不懂,才会好奇,因为好奇,才会欣赏”,在最新的声光电技术的集中轰炸下,人们跟随“爱琴海”上的航船一起进入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在震撼的眩晕感中,又始终有些懵懵懂懂。

  幸好,设计者们并没有完全沉湎于神的世界。“人”才是他们叙述的真正主体,这也是任何一种文化展示能得到广泛理解和认同的基础。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