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就业 > 正文
 

香港向5000名外来制衣工敞开大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02:04 第一财经日报

  月薪7000元聘请手工裁缝

  衣服加工利润只有10%左右,渗入设计元素后利润达50%,这对梁君彦触动很大,其经营路线也随之从贴牌生产逐渐转变成设计生产然而,一直困扰梁君彦的不是资金,而是人手问题

  本报记者 李溯婉 发自香港

  内地制衣工人很快就可以像IT、金融等专才一样通过便捷的途径进入香港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近日刚通过“从境外引进制衣工人”计划,允许香港制衣企业在聘请一名本地工人的基础上,可以从内地或其他地方引进一名制衣工人或三名特殊工种的制衣工人。

  该计划始作俑者梁君彦在19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用机器制造的衣服往往赚不到很多钱,高档品牌服装需要大量的人手,意大利、法国等欧美国家现在面临人手短缺,而内地纺织业经过近些年来迅速发展培育出一批相当不错的工人,再加上香港已与国际接轨的设计等,优势整合的服装有望在欧美高端品牌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有超过30年纺织及成衣业经营管理经验的梁君彦,不仅是香港最大织造厂——新兴织造厂有限公司主席,同时还兼任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香港纺织业联会主席及香港工业总会名誉会长等多重职位。

  据悉,该引入人才计划将通过立法会审议,有望在今年三四月具体执行。

  留守香港的困惑

  新兴织造厂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是香港纺织业的一个缩影。上世纪40年代创业初期,该厂主要加工生产羊毛衫出口东南亚的印尼市场,后来逐步拓展到德国、英国等国际市场。

  香港陆续涌现的纺织厂大多都走新兴织造厂的路线,以出口生意为主。到上世纪70年代,尽管手上的海外加工订单数目越来越多,但梁君彦从父亲那里接手工厂时却感到危机重重,处于供应链中的低端加工生产环节无法让他产生安全感。

  随着香港制造成本越来越高,不少港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把工厂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内地,继续采取劳动密集型的代工生产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有关统计,目前在内地珠三角从事纺织品制造业的港企达上万家。

  梁君彦却选择留在香港,在大规模批量加工生产的同时,开始尝试接一些数量小、要求高的海外订单,并逐步融入一些设计元素,将精力转向质量、设计及时尚等方面。一件衣服纯粹的加工利润只有10%左右,但渗入设计元素后利润竟达50%,这对梁君彦触动很大,经营路线也随之从OEM(贴牌生产)逐渐转变成ODM(设计生产),慢慢减少生产数量而相应提高产品附加值,每种款式由原先成千上百件压缩到大约只有三四十件,但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目前在品牌方面投入很大,所赚到的钱却不多。不过,企业对资金、时间等方面投入已做好充分的准备。”梁君彦表示。

  然而,一直困扰梁君彦的不是资金,而是人手问题,欲想与其他品牌服装有所区别,除了品牌、设计外,尚需要一定的手工制作工序。梁君彦感到很无奈的是,日益萎缩的香港制造业难于寻觅到合适的熟练工人,香港制衣业最鼎盛时工人达到60多万,但这种日子一去不返。香港新兴织造厂从10多年前就开始引进内地工人,不过整个审批程序非常麻烦,10年下来引进的工人不过20人左右。

  留守香港的制衣企业几乎都遭遇劳工短缺的瓶颈,据香港特区政府一份统计数据:2005年第一季度香港纺织品和服装工厂加起来一共有2670家,而2004年第一季度为2833家;2005年第一季度香港纺织服装工人总数为 40932 人,而2004 年同期是42659人,呈不断萎缩的态势。

  “香港制衣工人的工资比电子等其他制造行业工资偏低,现在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整个劳动队伍的年龄结构日趋老化。还有,原先一部分利用香港配额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加工的OPA(境外加工)企业,由于香港工厂运作成本远远比内地高,取消了OPA形式,改成完全在内地加工出口,也造成香港一些工人流失。”香港纺织商会总干事杨炎这样分析香港纺织服装行业工人数量下降的原因。

  两地优势整合破垒

  现在引进外来制衣工人的计划中规定工人每天最低工资不少于200元。梁君彦谈到,为了吸引内地工人,港企所给的工资往往还会高于这个数额,月薪差不多达到7000元。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珠三角制衣工人平均工资大约在800元至1200元之间,这样的待遇对他们来说具有诱惑力。

  香港贸易发展局助理总裁周启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初步计划是引进5000名工人,他认为从内地引入熟练工人,不会对内地制衣业或香港制衣工人造成影响。

  按去年中欧、中美达成的纺织品协议,欧美在未来两三年里依然对内地部分纺织品实施配额管制,香港则可继续发挥其免配额优势,出口高附加值纺织品。

  据香港贸易发展局最新统计,2005年11月份港产纺织品出口额上升12%,扭转了上半年下跌30%的走势,主要原因是欧美重新对内地纺织品设限后,部分订单回流香港。

  香港贸易发展局助理首席经济师潘永才分析,港产纺织品的成本大约比内地的高出10%,但由于欧美设限的缘故,在内地分不到配额的港企可将一部分订单拿回香港生产,一些内地企业也会通过与香港工厂合作的方式解决配额的缺口,预计港产纺织品服装今年出口将呈上升趋势。

  “香港较高的运作成本决定其企业只能生产中高端成衣,而必须将较低价格的订单分流给内地企业。香港在服装设计及管理经营上具有优势,而珠三角等地方的优势在制造方面,香港纺企与内地企业优势互补,不在同一层面上竞争。”潘永才说。

  香港与内地的纺织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性,整体上香港产品附加值比内地高,港企有不少经验很值得内地企业借鉴,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承认这点。

  正因为如此,两地合作大于竞争。曹新宇称,欧美重新对内地纺织品设限对香港纺织业来说是一种商机,但劳工短缺问题制约了发展空间,从内地往香港输出熟练工人恰好弥补这种不足,这不但对香港制衣业有利,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内地纺织品出口。因为香港纺织品出口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托内地制造,内地一些半产品或原料出口到香港加工,再通过香港间接出口欧美市场,这是突破欧美贸易壁垒的有效方法,又符合欧美贸易规则。

  意在内地市场

  欧盟委员会贸易及经济发展部驻香港负责人罗佳思(MihailisRokas)认为,在未来5至7年内,中国将有2亿多人有能力消费奢侈品,这将是许多欧洲高档服装品牌抢占的一个新市场。

  特保、反倾销等国际贸易壁垒日益增多,内地除了转变出口方式外,从外销逐步转向内销也是解决方法之一。周启良谈到,之前在内地设厂的香港企业几乎以接外单为主,其实内地也是一个日益庞大的消费市场。从这几届香港时装节的情况可以看出,内地的买家快速增长,这是一个好的势头。两地企业可以乘机联手,利用CEPA等优惠政策抢在欧美服装品牌大量涌进之前占据一些高端市场。

  “我们将充分利用CEPA,从意大利等国家进口面料在香港加工生产,然后享受零关税进入内地,这点我们比欧美企业更有竞争优势。在销售渠道上,我们也许会选择与有销售经验的内地企业合作。”梁君彦说。

  此外,随着劳工问题迎刃而解,梁君彦觉得在欧美市场上,也将大有作为。意大利、法国等也像香港这样面临纺织制造业萎缩、熟练劳工短缺等问题,但他们不可能那么轻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据海关统计,2005年广东进口自香港的CEPA产品共2.5亿美元,增长98.7%,进口CEPA产品已占原产于香港产品的4.2%,其中纺织品及服装进口2153.2万美元,增长1.8倍。

  暨南大学经济学教授、粤港澳区域经济专家封小云表示,CEPA作用确实在逐步发挥出来,扭转了以往内地特别是广东自香港进口产品负增长的局面,打破了香港与广东所形成的“前店后厂”格局,内地市场也将会变成香港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

  封小云还指出,零关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日益萎缩的香港制造业,为香港制造产业升级及香港产品拓展内地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两地制造业存在互补性,CEPA对两地贸易的促进作用将会进一步体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