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从容理智面对就业选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16:23 解放日报 | |||||||||
又值大学生择业的紧张时刻,有关资料表明,今年上海的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7万人。为此,本报联合上海市社会学学会调查研究部和神州调查公司开展了2005年“上海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期间共有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杉达学院6所高校的600名在校学生接受了调查。调查表明:面对就业的竞争态势,本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总体上能够从容理智地应对;在选择职业时,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职业的稳定程度和发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把首次就业作为一次积累经验的过程,与用
稳定和发展是第一选择 今天,“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是什么?调查表明,“发展空间”是第一要素,选择的比例为64.9%,其次是“专业或爱好”,为51.1%,两者都超过了半数。选择“高薪水”排在第三位,比例为45.6%。 在大学生所期望的就业岗位中,“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和“教育”等较为稳定的工作和单位备受青睐,特别是“政府公务员”,在大学生择业时的第一和第二选择中均排在首位,比例分别为22.5%和11.8%,在第三选择中也以8.3%位列第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如今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工作的稳定性已成为大学生选择就业岗位时的重要参考。 其次,一些新兴或高薪的行业,如IT、商贸等行业仍排在前列。这些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待遇较高,一直是大学生择业的热门行业。在大学生择业的第一选择中,这两者均以9.0%并列第二,仅排在“政府公务员”之后。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第三选择中,“自己创业”排在第一位,占12.3%。一些大学生认为,在第一、第二选择都落空的情况下,与其找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还不如自己创一番事业,开辟人生另一个起点。这反映出如今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在增强,也反映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已初见成效。(文/张宇客 周爱娜) 预期薪资还在高位 薪资历来是择业的重要参考。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总体上为中等偏上。29.2%的大学生对每月薪资的期望值为3000-4000元,26.3%的人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20.5%的大学生月薪期望值在4000-5000元,22.2%的人期望值在2000-3000元,而选择月薪在1000-2000元的仅有1.8%。但是,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月薪要求上有明显差别。对月薪的要求与学历成正比,学历越高,对月薪的期望值就越高。另外,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也有较大差别,男生对月薪的期望值普遍要高于女生。 调查结果反映:高校毕业生的收入预期高出市场承受能力,与实际状况存在相当差距。这种高估主要是由来自重点名牌学校、热门专业、有非常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想自己创业或想去外资企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所推动的。但是这种差距正在受到就业市场压力的调整,市场以其“看不见的手”调整着毕业生的预期。(文/周爱娜 周琪) 就业比专业更重要 在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中,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就业的选择中占据多少比重呢?在被调查的600位大学生中,有56.7%的被调查者认为,“先找到工作以后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而“专业不对口不予考虑”的比例只有14%。看来,当前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能否找到工作,然后才考虑是否能够专业对口。但是,在不同学历层次的受访者中,这一点上还存在明显的差异。学历越高,对专业对口的要求也越高。在“专业不对口不予考虑”的选项中,大专学历选择的比例是11.8%,而博士学历高达25%。在选择“先找到工作以后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这一比例中,大专学历选择这一选项的为66.2%,而本科、硕士、博士都低于60%,博士学历中只有一半的人愿意先找到工作再向专业发展。 同样的道理,学历越高者越认为专业是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被调查者中,博士学历100%的人认为专业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而硕士、本科以及大专学历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是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都低于40%,大专学历中只有29%认为要将专业当作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就专业而言,理工科和经济类的学生将自己的专业当作今后发展方向的比例要高于文史类学生。文科生中只有28%的人将专业当作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而理工科和经济类学生的这一选项比例都要超过40%。(文/杨维 范冰) “过渡”观念冲击敬业精神 随着大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接触机会的增多,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也相应增加。调查显示,有68%的学生认为,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强的责任心”对于用人单位很重要;分别有46.5%、36.1%的受访者认为,“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也很重要。这些与用人单位所重视的个人品质正好是相符合的。目前很多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与品质。 在问及认为“招聘方最看重什么”时,有70.8%的学生选择了“个人综合素质”。很多学生表示:“既有一技之长,又可一专多能,这样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取胜。”许多学生在专业课程之外,选修大量的电子技术、市场与金融、法律、管理学等课程。 此外,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将第一次就业看作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这一比例高达79.7%。另外有10.8%的大学生认为,第一次就业只是“短暂过渡,随时准备跳槽以求发展”。而相关的资料表明:在用人单位对已录用大学生的评价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达到了69.44%;但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有50%。其中,“敬业精神”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第二位,而在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高居第一。大学生第一次就业的“过渡”观念,与用人单位要求的“敬业精神”无疑有相当大的距离。 (文/陈志霞 邵赢) “自我包装”正在升温 调查显示,为就业准备的物品和花费分为:制作简历30%、自我包装52%、购买有关就业报纸17%和其他1%。现在的大学生与前两年注重制作简历不同,“自我包装”比重增加,其中的主要项目分别为:购买西装或职业套装19%、拍照16%、形象设计11%、买化妆品6%。职业套装是大学生求职时的“首选装备”,大多数学生表示会为参加各类面试而购买西装或职业套装,其中男生比女生多出10%。据了解,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男生甚至会定做价格上千元的品牌西装。大多女生会注意服饰搭配(包括皮鞋、包袋、小饰品以及化妆)。为了面试时能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11%的学生会去做形象设计。 其次,就学历程度而言,大专毕业生投在“形象设计”、“拍照”及“买化妆品”等就业成本中的比例最大,分别达40.6%、49.3%和26.1%。而博士生选择就业成本投入“拍照”和“买化妆品”的百分比皆为0。 调查表明,学生在就业中为自我包装所支出的就业成本提升较快,众多高校学生预计的就业成本已超千元。其中有22%的学生估计就业花费在1500-2250元,有7.1%和5.9%的大学生将其就业投入成本预计在2250-3000元及3000元以上。女生的预计就业成本高于男生。(文/岑华 魏玮) 期盼更好的就业指导 在招聘会、上网、亲友介绍、媒体、上门推销和学校海报等择业渠道中,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是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方式(该问题为多选题,受访者最多可以在选项中选择三项)。84.9%的受访者选择了招聘会。调查显示,不同学历的受访者在择业渠道上会有不同选择。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选择顺序为:招聘会、上网、亲友介绍。而在专科学历的大学生中,这个顺序则变成了:招聘会、亲友介绍、上网。选择“亲友介绍”的,博士学历的受访者仅为25%,硕士学历的受访者为39.7%,而专科学历的学生有69.6%,远高于其他学历的受访者。 受访者在回答“您认为找工作哪个途径最有效”这一问题时,前三位的顺序变成了招聘会、亲友介绍和上网。看来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即时性虽被广大求职者认可,但其效率有待提高。 面对首次求职,学生最需要什么样的指导?有近六成的被访者认为“面试技巧”是最为实用的指导。“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排名第二,占44%。这一数字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长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意识有所增强,比较注重长远的人生目标。依次的选项还有“求职方向”、“职业能力测试”、“简历的制作、求职信的撰写”等。(文/范冰 周沐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