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志贤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
“花高价供子女上大学,可子女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来自青海的全国人大代表程苏在其一份建议中指出:“如果任其
发展下去,必将产生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终将会影响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青海2004年高考升学率高达83%,可就业率只有45%
3月6日,在青海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财政报告、计划报告等3个报告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青海省委专职副主委程苏拿出一沓表格,向听取审议的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和各位代表展示。
这是一沓青海海东地区人事局的统计表。程苏代表向大家介绍说,2000年至2002年3年中,回海东地区报到的大中专毕业生有4376人,除少量到企业就业和事业单位临时聘用外,尚有2372人未就业,就业率为45.7%。程苏说,而2003年,海东地区生源毕业生是2148人,仅就业326人,就业率15%左右;2004年有毕业生1568人,仅就业239人,就业率为15.2%。
更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在海东地区人事局2004年统计表格的下方的注释中有一行说明:其中乐都县生源中,1998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尚有15人没有就业。也就是说,该县有15个大学生在毕业七八年后,尚没有找到工作。“我没有详细问他们的去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生活的”,程苏对本报记者说,“我猜测,或许,他们在读了大学之后,又回到了自己出发的地方,回家种地去了”。
程苏认为,大学扩招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应该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就目前来看,西部地区的扩招比例明显偏高”。
她以青海省为例向与会者进行了解释:近3年的高考升学率均在80%以上,2003年高达88%,2004年略有下降但也高达83%,而青海省一次性就业率只有45%左右,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也仅为70%。
大量农村生源毕业生要么无业可就,要么干着农民工的活,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
程苏对金人庆说,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大量农村生源毕业后无业可就,无力偿还助学贷款,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新读书无用论”正在西部地区滋生。
金人庆插话道,大学毕业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要非要到大城市,不要非要到传统的好单位,不要总想着非要到某单位不可。
程苏回复金人庆部长说,我们有些算是暂时就业的毕业生干的都是农民工干的活,累死累活,每个月才五六百元的收入。
西部地区大学生越多的地方,贫困家庭越多
程苏认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化。程苏说:“目前,西部地区大学生越多的地方,贫困家庭越多,脱贫致富成为一句空话。”她告诉记者,即便是部分已就业的,其收入也很低,与上大学期间的支出很不成比例。
其实,正如程苏所言,在就业过程中,贫困农村生源毕业生也处于劣势,就业工种差,很多大学毕业生做的是农民工的活,起薪低,享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再加上求职成本越来越高,很多毕业生无力支付。
“每个月五六百元的收入,还要支付伙食费300元,房屋租金一二百元,”一个刘姓毕业生曾告诉程苏:“我养活自己都很困难,已无力还债、还贷,更不可能给家里有什么资助。”
一些家长找到学校,要求让自己上大二、大三的孩子退学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心头的痛。西宁市回族中学副校长拜秀花代表告诉记者,当前,不少农民认为供养子女上学得不偿失,破费巨额资金上大学,毕业后仍然是回家种地,还不如早早辍学,干活打工挣钱实在。
程苏说,在青海,有一些学生家长找到学校,非要让自己大二、大三的孩子退学不可。
拜秀花心情沉重地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拜秀花曾教过的一个学生考上了大学,而学生的家人却不给他交学费,逼他辍学。学生找到曾是自己班主任的拜秀花,希望能够帮助他说服家人让他继续深造。拜秀花找到学生家长:“孩子学习成绩那么好,干吗不让上大学?”谁知该生父亲的一句话就让她无言以对:“家里穷交学费困难是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孩子毕业后,工作在哪里?”
由于大学生就业率低而导致的新读书无用论,甚至已波及中小学教育发展。根据民盟青海省委的调查,近几年来,西部地区中小学校的辍学学生正在逐年上升。
针对目前高校过度扩招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程苏代表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建议:“严格控制高校扩招规模,使扩招比例和就业率有一个合理的衔接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扩招之后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她认为,大学扩招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应该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不能一味地盲目扩招。
程苏认为,要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增加就业岗位。“对长期不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劳动部门要纳入到再就业培训计划,使其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大力帮扶,促进就业。”程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