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多纳圈生活 频繁跳槽还是少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 17:29 青年时讯 | |||||||||
“多纳圈”是西方一种经过油炸、上面裹上糖的甜品。大约10年前,英国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出版了《空雨衣:理解未来》一书,该书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必读书籍。在书中,汉迪预言:未来的人们将不会再有终身工作,至少传统意义上的工种会减少,大型机构将不再是主要的雇主等。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再按照先前的计划,优哉游哉地等到退休了。人们会不停地跳槽,身兼几职,进入一种组合式的职业生涯,这个做一点,那个做一点。人们不会再按照我们的劳动时间付酬,而是按照我们的技能或者产品计酬。过着一种被汉迪定义
在跳槽越来越频繁,普通的就像我们换件衣服,一份工作越来越不流行,兼职成为时尚的今天,“稳定”是不是真的已经成为了过期名词?汉迪所预言的“多纳圈式”生活是不是已经真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本报记者 吴静 雷明薇 实习生 王珊珊/文 周六早上7:00,王薇并没有像以前那样赖在床上睡懒觉,而是一下从床上弹起来,洗漱完毕,化一个淡妆,再挑一身得体的衣服。她并不是要赴什么约会,而是要参加在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大型人才招聘会。虽然毕业到现在还不满两年,王薇却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参加招聘会了。当谈到自己这种现象是否正常时,王薇不以为然:“我周围的朋友也是跳来跳去的呀,反正现在用人单位这么多,自己又年轻,有的是时间,所以当然一个不满意就要再换一个了,现在谁还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小光,在每家公司做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年,后来索性也不再找工作了,胡同里租来的小屋就是自己工作的地方。当记者问他怕不怕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时,小光回答说:“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做过一段时间,当然有稳定的客户群了。哪儿活忙,人手不够的时候就会找我去给他们帮忙,再不然自己就接一些零活在家弄。这样无拘无束的生活多好,干吗还要过那种让单位绑着,没有自由的日子呢?我们这个圈里好多人都是这样的。” 谁在频繁跳槽? “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时代,各种资源都是以市场需求来配置的,人同样也是一种资源,所以这种资源也必然受市场需求的支配。现在这些工作三、五年才跳的人,已经算是工作时间比较长的了,我接触过的一个客户,甚至不到半年就换了三个工作。”可锐职业顾问事业集团资深职业顾问杨建鸿说。 杨建鸿认为,之所以会跳槽,都是因为自己的职业出现了困惑。根据自己接触的客户情况,她把这些职业出现困惑的人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工作5年以下。这个群体里大学毕业不久,刚工作一、两年的人表现的最为突出。这时的他们,在职场呆的时间不长,略微有一点工作经验,但是又不足,比较茫然,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而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不一定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或者所喜欢的。 杨建鸿接触过一个客户,刚工作一年多,就找到她说:“我再做不下去了,感觉太难受了。”分析原因,除了他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做技术工作外,专业底子也不够厚。这就是典型的这类职业困惑。 第二类,工作5年以上15年以下。这个年龄群不断跳槽的人比较多,他们大都有6到7年的职场经历,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他们换工作不能简单理解为跳槽,他们这时需要理清自己的思路,总结以前、审视现在、把握未来。他们跳槽的主要原因就是认为在原单位没有了继续上升的空间,大部分人坐到目前的位置上,感到自己没有了竞争力,再也上不去了。 其次就是一些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尤其是IT行业的技术人才,这点更加明显。到了这个年龄,他们就想要转为做管理或者别的工作,觉得做技术让自己上升的机会不大。马磊在一家软件公司做程序员,当记者问到他怎么看自己的工作时,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吃‘青春饭’的,再做几年我肯定会转一个方向的。” 第三类,工作15年以上。这部分跳槽的人最少。并不是说这部分人有多么喜欢自己目前的职业,而是他们已经做了这么多年,成为一种习惯了。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职业模式已经基本定型。即使自己不喜欢,也会因为觉得自己的年龄没有太大的竞争力,而不去跳槽。而且这部分人即使有能力去跳槽,也还要考虑到社会是否还会给自己提供这个机会或空间。 频繁跳槽是职业心理问题 在谈到会不会一直这样无限期跳下去时,王薇肯定地说:“当然不会,现在是想趁时间比较充足,找到一个真正合适自己的工作。我可不愿意一辈子都过着那种没有稳定工作的日子,会很没有安全感的。”小光虽然没有再找份稳定工作的打算,但是他的想法同样实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职业模式,并不是有多喜欢。而是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只有现在挣够了足够多的钱,才能保证以后的生活没有顾虑。” “9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谨小慎微的人居多,人们很少变动工作。那时经商叫做‘下海’,被认为是一种风险很大的事情,只有胆大的人才会跳来跳去为自己创业。当这些人当中有人成功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下海并不可怕,接着大家就开始奔着自己的目标去做事情,跳槽也越来越频繁。”浩竹猎头公司首席执行经理王常江说,“但现在中国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大家频繁地变动工作,甚至有人认为不跳槽才是奇怪的。” 王常江认为,现在这些频繁跳槽的、三十多岁的人的生活状态并不属于“多纳圈”式的生活,“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渴望稳定的,认为自己要是找到好的企业就会做几年,把企业理想化了。忍耐力太差,跳槽成为了习惯。” “没有人从心底就愿意频繁跳槽。盲目跳槽越频繁,自信心也会随之下降。”杨建鸿分析,“跳槽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比率大于中年人群体. 一般来讲,当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有了家庭和孩子以后,很多实际的问题都会出现.这时,人们会越来越看重”稳定”。所谓的以跳槽为乐的人,现实中极少,甚至还不能排除这部分人的职业心理是否有问题。 怎样跳槽才会赢? 汪小鹏是某知名IT企业北方区数码产品经理,他在这个单位的月薪是6000元。这时,另外一家IT企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开出了月薪1万元的条件。冲着这份高薪,汪小鹏毫不犹豫地跳了过去。结果在新单位连试用期都没过,他又跳了回来。 “他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非理性跳槽’。选择一份工作不能只看薪水这一个条件,即使当初跳的时候是因为高薪,但是等他真正到了新单位,要面对的还有很多别的东西,比如单位的管理机制、企业文化、新同事的相处模式等,这些是否和自己融合还是个未知数。”杨建鸿分析说,“选择跳槽的时候,如果没有真正分析、了解自己和企业,这种跳槽的结果往往是跳过去以后,才发现新单位的很多东西和自身的价值观是不匹配的。比如因为人际关系而跳槽的人,跳一次无所谓,但是要是接二连三都因为这个原因而要跳槽,这时就要检讨一下自己了。所以如果不先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光是靠跳槽,那是解决不了自己的职业困惑的。” 另一个例子是,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就在一家知名的广告公司做助理,做到第三年的时候,就有不少公司聘请他去,而且薪水很高,非常诱人,但是都被他拒绝了。到了工作的第6年,他接受了一家公司的聘请,做了总经理,而且做得非常好。 他说:“刚工作的时候,我也曾经多次想过跳槽,但冷静下来,就还是继续干下去了。因为我不仅考虑的是当前的利益,更要考虑的是长远的发展。在第三年的时候,我觉得还没有把那家公司的精髓学会。6年下来,我才真正体会和学习到老板的精髓所在,所以,这个时候我才决定离开。 ” 如果能在一份职业中把自己的性格、所学专业及兴趣都结合起来,那么这份职业无疑是成功的。杨建鸿说:“在跳槽之前,不要着急,也不要盲目。只有既分析了新单位的企业文化,知道这个公司真正需要的是哪类人才,又真正了解了自己想要什么,能否适应企业的真正需求以后再跳,才是真正的理性跳槽。往往经过理性分析以后再跳槽,会发现自己和新公司不管在职责需求企业文化,还是管理机制和价值观上都是相匹配的,这也就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