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至关键阶段 媒体称宜优先考虑就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16:07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12月8日电 最新一期的《学习时报》载文称,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一般有四大目标,依次排序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的排序依据的原则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指标放在前面,使宏观调控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将最能够反映当前经济运行状况的目标放在前面,也就是说这个指标要能够反映最全面的信息,可以做一个比较好的指针;某一个指标特别成为“瓶颈”的
西方经济学把四大指标称为“四角之谜”,很大程度上是说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教条,不能抽象地排序,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从这几点考虑,中国目前的宏观调控宜将就业指标放在第一位。 首先,就业反映了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最关键的矛盾。就业不仅是经济目标,也是重要的社会目标,最能够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许多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处于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历史时期,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化解这些矛盾。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对弱势群体来说,就业永远是最好的保障。在未来5~10年,如果我们还按现在“GDP增长优先”的模式,不断增加的巨大失业人口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处于社会贫困地位,收入差距将继续拉大,成为社会最大的风险。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就业指标也是优于GDP的。能够反映就业的增长才是以人为本、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增长。 其次,就业反映了现阶段宏观经济所需要的最全面的信息。现在看来,中国今年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恐怕还不是过热不过热的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增长健康与不健康的问题。从GDP本身来看,很难反映出来,但是不能拉动就业的增长肯定是不健康的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往往会反映该国的资源状况,倾向于更多地采用这个国家最富裕的生产要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GDP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200万人的就业,但是90年代到现在,同样的GDP增加只能拉动60-70万人的就业。与GDP增长这个指标相比较,就业指标还可以体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就业可以反映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的问题,以及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问题,而GDP就很难体现这些信息。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来看,GDP也不如就业这个指标,就业不仅能够反映不同行业收入的高低,还能反映社会群体差异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就业还蕴涵改革的信息,就是中国现阶段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让经济增长建立在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政府本身要通过改革,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要打破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最后,与其它三大目标相比,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急所”。从当前的形势看,中国GDP增长维持5-10年的快速增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前提是能够保持社会稳定,而就业增长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 当前,中国的宏观调控已经到了关键阶段,下一步怎么做,恐怕“靶子”要找准,才能够有的放矢。根据中国转轨经济的实际,现阶段完全可以鲜明地将就业列为宏观调控的第一目标。(罗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