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曦
当事情进入了商业的实质性阶段,奥运冠军这块“金字招牌”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环
李小双最近接到的电话,几乎全是约他采访、出席各种商业活动的。即将到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这位当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冠军以及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个人全能冠军带来了一次新的被关注的契机。
不过,李小双早已经不在意这些外界的关注了,现在,他更多的兴趣和精力放在了他的李小双体育用品公司。
李小双体育用品公司曾经做过一个“你知道李小双创立了自己的体育品牌吗”的市场调查,答案是“好像知道”或“好像听说过”,如此回答的消费者大多数都是30岁出头,算是李小双的同龄人。在他们的少年记忆中,这位体操冠军已然成为了他们记忆中关于中国体操的回忆,不过,这样的调查结果,李小双却并不满意。
他更希望关注他和李小双体育用品的是绝大多数人,但李小双品牌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是,终端顾客往往是他的同龄人。
对于李小双而言,“奥运会绝对是很多大企业展示自我的最佳平台,然而奥运会并不是中小型企业的机会。”
步入商海
李小双体育用品公司2000年成立,现在这家公司的员工由当初的17人达到了300人,年销售额在4000万元到5000万元之间,这个成绩对于由运动员步入商海的李小双而言,并不是他最满意的成绩单。8年的时间,由最初的亏损到盈利,这个看似小小的胜利,距离李小双的期望还很远。
在商业上,李小双有着更大的抱负,但选择商业并不是他的初衷。退役后,他曾尝试做歌手,1997曾与香港幻影全音唱片公司签约;也曾考虑到国家队当教练;2002年他还在自己的家乡湖北仙桃创办了李小双体操学校。但是,这些经历都不顺利。
退下体育的舞台,李小双经历过一段痛苦的时期。“非常非常难舍,非常非常的痛苦,那时候因为每天眼睛一睁开就想着,怎么没有人叫我参加训练啊。”
除了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一个全新的社会让他措手不及。作为运动员在获得巨大成功和荣誉之后,需要重新到未知的领域开始新的生活。“因为自己当时没有想那么快离开体操,退役后这段时间没有想过要做什么,唯一的想法就是3年之内,一定要把体操赶快忘记,重新步入社会。”
模仿李宁
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后,李小双发现其实眼前就有个可以模仿的偶像——李宁,李小双的大师哥。1982年,李宁在世界杯体操赛上,一人独得男子全部7枚金牌中的6枚,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退役之后的李宁又成功从商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这些在李宁身上发生的故事,让李小双看到了希望。他觉得自己可以模仿李宁,也有一次完美华丽的转身。然而遗憾的是,李宁所在的时代却不能复制。1980年代走民族路线的李宁品牌可以很快在空缺的商业市场一炮打响,但2000年成立的李小双品牌则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
忘记和放弃
“一个是产品定位,一个是资金。”李小双认为这是他在商业初期面临的最大问题。
“大的体育品牌可以去关注科技、营销层面,可是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中国老百姓在市场上是靠价格来做比较。”因此,基于价格基础之上,再去做产品设计定位,对李小双来说至关重要。
而最受束缚的一点,就是资金问题。体育品牌的推广,离不开大规模的营销手段。而所有的营销,离不开大量的金钱投入。在贷款上李小双遇到的难题是,按照现在公司每年4000万的销售额,每年贷款额度只有1000万,而且贷款只能做资产抵押,而非品牌抵押。
最初步入商海的李小双原本希望可以利用自己作为运动员时期的知名度,但是,当事情进入了商业的实质性阶段,奥运冠军这块“金字招牌”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环,因为合作能不能成功,对方最看重的还是产品,利润才是关键。
“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是。”在碰过几次壁后,李小双明确了一点,自己现在只是一个商人,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是。
“要学会忘记也要懂得放弃。”从那个时候起成为了李小双的座右铭。名与利不过都是过眼云烟,他要忘记自己曾拥有的世人瞩目的荣誉和社会地位,重新开始。
奥运商机
步入商海的8年时间,李小双的商业路并非一帆风顺,但这些经历让他领悟到了人生的哲学,这是退役后的最大收获。
“想赚快钱太容易了。”李小双说,“你必须知道,快不一定能走长。现在看来也许是损失,但中小企业要学会先活下来,然后再长大。”
这些经验是赛场无法给他的。现在的李小双对于经营一家服装公司已了如指掌,他说道,“要把一件衣服做好是不容易的,需要整体风格、面料、颜色、品质的综合配合。为了一款T恤,设计师要做出24款颜色搭配方案,上百套样式的样稿。”在李小双的公司,他提倡分工合作、团队作战。
今年,李小双品牌原有的36个店面,现在已经被削减到26个。因为经过权衡,还是26个更挣钱。大品牌总会在城市中心设立旗舰店,李小双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这是赔钱树形象,对于当今公司规模,这样的方式并不合适,要学会放弃。”
面对奥运可能带来的商机,李小双很冷静。“做生意是件很微妙的东西。在现在的商业形势下看,奥运会给大企业提供操作空间和优势,但小企业沾不上边。”其实,机会时时都有,并不单纯依赖奥运,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怎么才能解决生存的问题,对李小双来说,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因为别人曾经追求过的东西我都曾拥有过,所以我跟别人心态不一样。”没有了追求名利的劲头,他更愿意按照自己对品质的定义慢慢做事。赛场上练就的刚毅个性,在生意场上也不愿通融。“看得起我,咱们就合作。我不会低三下四求人。”
李小双没有李宁幸运,他错过了改革开放最好的商机,李小双也没有姚明这一批运动员幸运,在他身后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团队将他的商业价值完全地挖掘。但起码,离开赛场后的李小双有自己幸福的人生。
“我们不可以以年代来比,但我认为中国的体育就应该是这样的,专业运动员就是去拿金牌,拿完金牌后的人生就是一种享受。运动员退役后的事情由谁来做,由专业的队伍、专业的经理人来帮他,市场的推广会对他未来形成一种价值的体现、一种延续,对生命的一种延续,就是说我不做运动员了我还有一种市场的价值,但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一些体育经纪人,让中国的运动员,未来的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有更理想的路走。”
换工作,对普通人来讲称为“跳槽”,对运动员而言,则称为“转型”。普通人可以不“跳槽”,但世界冠军却面临退役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不得不“转型”,如果运动员都有库尔尼科娃的美丽外表,大可以像她那样扔了球拍去拍戏。
离开“万人迷”的赛场,这些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走了不一样的人生路。
冠军的转型
活跃商界型 李宁
“体操王子”李宁翻腾17年,夺得的金牌共计106枚。退役后,成功从商,以自己招牌成立李宁公司。现在,要说 “李宁牌”是中国体育用品的NO1,不会有人否认。
坚守专业型 高敏
高敏为中国夺得了世界跳水锦标赛的第一枚金牌,创下了女子跳板跳水史上的最高分。退役后的高敏所做的只是从队员到教练的转换,而不是专业间的转换,现在,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走上了教练的岗位,这成为了转型的一条捷径。
大众娱乐型 刘璇
“璇美人”是中国首位平衡木奥运冠军,也是世界冠军退役后最活跃的一位。拍电影、唱歌、做主持、拍广告,从来不闲着。现在刘璇最大的愿望是当上2008年奥运会的裁判。
雄才伟略型 邓亚萍
邓亚萍14次获得乒乓球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她还是当年申奥团的成员,为北京申奥成功立下汗马功劳。作为奥组委的官员,邓亚萍的成功转型印证了一句话:认真的女人最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