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商学院 > 正文
 

华海们的印度式梦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5:3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薄 特

  上海报道

  在对2006年特色原料药行业进行投资分析时,国内一家知名证券公司的行业分析师提醒说,要警惕特色原料药的“平民化”倾向——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产品的“生命周期
”明显缩短,2003、2004年特色原料制药企业获利丰厚的局面,可能难以继续了。

  特色原料药是为特定的药品生产的原料药。而这些“特定的产品”一般是指“刚刚过期的专利药的仿制药”。

  因为市场具有专用性,所以市场容量相对较小,而且需求变化很快。特色原料药企业的竞争方式是“换代”——“要不断跟进国际市场专利药的专利周期,及时为非专利药企业提供专利刚刚过期产品的低成本原料药,以配合仿制药企业在专利期过期的第一时间抢注产品”。

  适应这种市场需求,正是特色原料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它们的压力也在于此,需要“不断储备针对多种专利药的原料药产品,静候专利药过期后可能出现的市场机会”,因为,“单一产品对特色原料药企业的大幅拉动并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

  “在前一种产品的爆发式增长期过后,新产品的跟进将继续推动企业增长”,这正是特色原料药企业的危险与机遇所在,而“研发实力和战略前瞻性”将是它们制胜的关键。

  在国际市场上有着“普利专家”之称的华海是一个典型的特色原料药企业。

  风险

  1988-1999年,从最简单的化学加工品,到医药中间体,再到特色原料药以及制剂,华海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

  今天,这家医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普利类特色原料药,而这也为它赢得了“普利专家”的美名。目前华海公司已经有10多个普利产品,其中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的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0%和10%。

  就华海的普利类原料药而言,市场扩大、产能扩增是推动2005年普利类收入的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收入同比增长在15%-20%左右。 但相应的制剂药均已过专利保护期,仿制制剂药已经上市,相应的原料药需求爆发增长阶段已经过去,市场需求基本进入稳定时期。显然,新的产品推动是必须的。

  对此,陈宝华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华海在生产原料药的时候,需要的核心竞争力有两点:

  一是每年要有一到两个能获得高额利润的新产品。这类产品单位利润高,生产量少,但销售的持续时间短。

  二是当新产品转为老产品时,一定要通过技术创新改进工艺,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使之演变为稳定的盈利产品。“如我们的卡托普利最初每公斤3500元,每月只有700公斤产量,经过8年的竞争,价格一直降到每公斤380元,而产量却增长到每年180吨”。

  而华海与默克在络沙坦中间体咪唑醛上的成功合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其突破性的意义在于,华海在专利期内(2007年到期)就开始为专利厂商提供原料,虽然是以中间体的形式。

  投资机构的评价是,“华海药业的经营模式正从‘后期特色原料药’提升为‘早期特色原料药’,甚至是‘专利期原料药’”。业务模式的升级将保证华海药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所谓的“前瞻性”也带来了另外的风险。

  以帕罗西汀为例,在2003年失去专利权之前,帕罗西汀是葛兰素史克全球销售最好的药物,年销售额曾高达34亿美元。但2004年7月该药被美国纽约州检察长指控隐瞒临床数据,而一度受到消极影响。而这无疑影响了该药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对相关特色原料药的需求。

  升级

  当然,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并不是华海们的唯一出路。在它们之前已经有一个特色原料药企业产业升级的印度版本——在专利药专利过期和非专利药市场增长中抓住低成本切入的机会,从特色原料药提供商升级为非专利制剂药供应商。通过进入产业链下游,实现在产业价值链上的攀升。

  事实上,2005年中期,华海各项业务之中,毛利率最高的不是普利类原料药(63%),而是制剂(71%)。虽然,制剂的销售额不及普利类原料药的十分之一。

  在制剂药方面,华海目前主要致力于三个方向: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和抗艾滋病药。以抗艾药为例,华海的策略是“首先以原料药的形式出口到南美等非规范市场,并争取通过制剂药海外注册,以制剂形式直接出口到非规范市场”。

  而当华海们试图实践他们的印度式梦想时,来自印度的竞争压力也逐渐加大。“2005年,特色原料药明星“他汀”的市场剧变已经显示了整个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

  甚至,印度企业开始在中国投资,利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对于国内原料药行业来讲,“由于产业链条不完整,无法有效延伸到规范市场制剂药领域,印度企业对市场控制的加强会增大行业发展的阻力”。

  国有大型制药公司经济表现不佳,治理也面临许多挑战

  1. 北药博奥合资破裂:2005年12月30日,北京医药与博奥生物签署《谅解备忘录》,同意停止执行2002年签署的有关重组协议,博奥生物对万东医疗(600055.SH)的实际控制权重新回归北京医药,这是万东医疗抵制上述国内著名生物技术公司继续控制公司半年后的结果。

  2. 华源重组:2005年9月16日,短短几天之内,由于贷款偿还逾期,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华源集团遭遇了上海银行、浦发银行等十几起诉讼,涉及金额12.29亿元。当日,上海二中院裁定冻结华源集团及担保单位中纺机集团银行存款1.14 亿元,并查封冻结了上海医药集团40%的股权及相关权益。

  3. 三九危机:2005年11月20日,因涉嫌经济问题,三九集团原董事长赵新先被刑事拘留,同时被捕的还有原集团多位高层。事实上危机早在2001年就已出现,当年8月曝光的上市公司三九医药25亿元资金占用事件,一度遭证监会通报批评并立案稽查。目前三九集团所面临的一面是继续审计,一面是艰难重组。

  4. 哈药股改:2005年6月17日,哈尔滨中级人民法院下达了哈药集团起诉南方证券清算组的《受理案件通知书》,原告要求法院依法确认被告违法持有哈药股份的股票(被告持有接近90%的流通股)。2004年底,哈药集团宣布公司增资扩股方案已经确定,公司与中信资本等三家公司签署《重组增资协议》。但将近一年过去,要约收购仍然没有下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