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斯隆中国攻略:全球视野本土思维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1:42 第一财经日报
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院长、前美国总统顾问施马兰西清华论道 本报记者 陈达 发自北京 1950年,当时美国通用汽车传奇领袖也是麻省理工(MIT)校友的阿尔福雷德·斯隆先生出资500万美元成立了产业管理学院(School of IndustrialManagement),他希望能够让管理和科技更进一步结合。十几年之后,该学院正式改名为斯隆管理学院。 经济学家出身的理查德·施马兰西(Richard Schmalensee),曾经担任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经济顾问,并且是美国知名的反托拉斯法案专家。8年前,施马兰西接掌了MIT斯隆管理学院,他不仅推动课程创新,强化企业合作,更鲜明的是,他将斯隆管理学院放在国际化战略的高度,与瑞士、印度、新加坡、中国等国开展项目合作。虽然施马兰西本人认为管理商学院与企业有很大差别,但有人却因其国际化战略而戏称他像在经营跨国公司一样样经营斯隆管理学院。 7月中旬,在清华大学-MIT中国教育合作项目十周年之际,施马兰西带着他的管理教育理念走进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管理教育“全球化”和“本地化”的思维 施马兰西看来,之所以把斯隆管理学院要打造成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商学院,不仅是由于MIT的传统如此,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经历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商业教育更需要培养人这样的理念。” “看早期的文件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美国企业的状况。但现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戴尔是美国企业,但其很多供应商来自中国;西门子是德国企业,总部设在德国,但在美国拥有数以千计的员工。”施马兰西对记者说道,“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你可以看到很多大企业甚至规模中等的企业也都在真正‘走出去’,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管理者、自己的股东、供应商和客户。所以全球化现在已经是一个内在的价值了。从一个世界的工商界成为了一个单一的工商界。” 在他看来,将来培养出来的商业精英是要学会与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来进行商业操作。“什么叫和当地的企业和消费者打交道呢?”他说道,“布宜诺斯艾利斯、波哥大、曼谷、北京这些消费者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市场、消费者都是不一样的。” 施马兰西认为,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还蕴藏着本地化的内容,而现在许多的商业教育都忽略了这一点。他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比如说,我们可以坐同一家公司的飞机,用同一个软件,入住同一个酒店,跟同一个咨询公司或同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打交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就不存在了。” “管理一方面要全球化,另一方面要懂得什么叫本地化。” 在最近一个探索当代大学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演讲中,MIT的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说道,MIT斯隆管理学院和中国的合作项目是一个可以作为模范的项目。她说到:“MIT-中国管理教育项目鼓励中国的管理学教师们把MIT斯隆的知识运用到本地的教学中,而不是在中国去创造一个MIT的复制品。”施马兰西笑着告诉记者:“在进行商业实践时要加强本地经济研究,然后构建国际商业模式的未来。” 不同合作途径的探索 “有一位前院长跟我说,管理商学院跟管理一家企业一样,品牌越强越可以进行跨国并购,从而让你的品牌更有影响力。但那位前院长毕竟是搞营销的。我倒是觉得,MIT斯隆管理学院不是一个企业,我们不是要把MIT斯隆产品简单推广到世界。”施马兰西对记者谈起他的管理之道。 在进行国际化推进的过程中,斯隆管理学院也遇到过失败的经历。上世纪60年代,斯隆在加尔各答建立了一个管理学院,他们把一些教员长期派驻加尔各答商学院,当时对加尔各答来说,这个做法非常不错,但是却破坏了斯隆自己教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这些教员不懂得印度的情况,几年之后这个项目失败了。另外,在斯隆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行合作的时候,把斯隆教员短期派到新加坡去,也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MIT和中国的合作项目一开始就明确,跟优秀的大学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水平,也帮助斯隆自己提高水平。在中国我们不是说要跟谁竞争,我们一方面把自己的教员送到中国来,希望跟中国的伙伴成为几十年朋友,而不是说做几天的朋友,就让中国伙伴觉得我们讨厌,恨不得我们马上走,另一方面也让中国教员到斯隆学习,而不仅仅是派斯隆的老师到中国来指手画脚。” 施马兰西由此谈起了斯隆与中国的结缘,“上世纪90年代,我们斯隆的院长就已认识到中国经济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他认为斯隆必须到中国来,必须跟中国伙伴进行合作。” 已经把中国看成是重要战略重点的施马兰西,现在每年都会来中国很多次。他在之前上海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们已经制定了新的‘五年计划’,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东方经济,也更积极地进入东方教育市场。” 在本次清华-MIT教育合作项目的纪念活动——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论坛上,施马兰西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他的想法。他说道:“如果美国、日本和整个世界的产业停止,而只有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像现在这样发展,那么世界温室气体排放仍将上升71%。对于中国和整个世界来说,如何有效地利用能源,如何不把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施马兰西档案 ●1965年,在MIT获得经济、政治和科学硕士学位 ●1970年,在MIT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9~1991年,担任老布什总统经济智囊团成员 ●1991~2003年,担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协会经济咨询公司顾问 ●1996~1998 年,担任MIT 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 ●1998年起,担任MIT斯隆管理学院院长至今 ●反托拉斯法案专家 声音 企业应该学习的态度是:如果发现一个有机会成功的大胆创新,就算它会威胁你的现有事业,也要不惜一试。因为即使你不做,别人也会做这正是许多大企业都面临的难题,你的事业很成功,可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跟你竞争的新产品或新技术,你当然认为自家的东西好,最后就会有其他小公司把新科技或新产品拿去开发应用,反过来打败你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