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内地一流是不够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 02:35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实习记者 王硕 发自上海

  “北大、清华仍是中国高校中最优秀的。”北大招办负责人如是说。这一论断是在进入本科一批录取后作出的,理由是北大、清华的调档线高于香港的高校。

  根据北大招生负责人的思路,高考获得高分的就是好学生,而生源好坏是衡量大学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事实真的如此吗?

  且不说好考生不等于好学生,这一点已经被我们讨论过很多遍了。即便那些好考生等于好学生,这也不是衡量好大学的唯一指标。

  除了学生质量之外,师资、硬件设施、管理体制、治学氛围、研究实力、国际化环境都是决定大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北大、清华和香港的高校在这些方面差距明显。

  先说师资力量,香港的几所大学为全球招聘,多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而内地大学则是向全国招聘。

  科研成果上,资料显示,2003~ 2005 年人均发表SCI 和SSCI 论文两岸四地比较,香港高校囊括前四名,而清华大学列第9,

北京大学仅列12。

  国际化环境上,港校采用英语教学,而内地高校只要求学生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即可。

  就业前景上,根据香港浸会大学公布的200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该校接近90%的学生在毕业后半年内便找到工作,大约80%的学生进入商界行业,约有10%学生选择继续进修,仍然待业的只占0.07%。作为比较,北大学生50%到70%会升读研究生,或者到国外

留学,就业率不高。

  人文关怀上,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为了保证竞争的公平性而取消面试,同时,该校招生还向云南、贵州、江西等偏远穷困地区倾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名校在招生时明显偏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至于硬件方面,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内地大学更是比港校差了一个档次。

  那么,北大、清华凭什么宣称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学校?这些内地名校引以为傲的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学术传统。

  但是,这种文化底蕴和学术传统北大、清华等高校如今还剩下多少?

  在教育产业化的导向下,内地高校畸形发展,过度追求利益,反而丧失了其作为“精神家园”和“理想灯塔”的传统定位。

  同时,行政化管理和官本位现象也日益突出。高校的独立性、学术的自主性、思想的自由性、学者进行研究的环境、条件等都受到影响。

  有学者认为,北大、清华等内地高校与港校之间的交锋,实际上是不同大学体制之间的碰撞。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表示,世界各大学遵循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具备五要素: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学生自治。而内地现在的大学制度行政化色彩较浓,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前现代”的大学制度。

  问题的关键是,在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下,内地高校将直面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而根据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以“校友及员工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人数”、“高引用率研究人员人数”、“SCI论文数”等为指标列出的世界

大学排名,北大、清华位居200名之后。

  香港高校的招生热对于内地高校来说只是一次预警,换而言之,这只能算中国大学间的一次竞争演练。

  当我们的政策开放到麻省理工学院、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可以在中国自由招生,北大、清华在文化底蕴、历史传统和生源等方面不再具有优势时,我们是否还能以“中国最好的学校”这一身份沾沾自喜?产生差距时又是否可以将之完全归咎于大学体制的问题?

  教育全球化要求大学具有全球视野,这并不仅仅意味着师资、生源的全球化、教育方式的现代化,更需要具有全球竞争的意识,而这恐怕正是北大、清华等内地高校所欠缺的。

  北大、清华是否还是“中国最好的学校”,自有公论。我想说的是,即使目前它们仍能保有这个宝座,至少也已经面临了来自香港的几所大学的有力挑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