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EMBA学费高涨的背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 14:20 精品购物指南 | |||||||||
国内最早开办EMBA课程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费从最初的五六万元人民币上涨到2004年的23.8万元,2005年报出的最新价格是26.8万元;北大国际EMBA学费曾四度上涨,招生负责人坦言2005年保持25万元不变,但到2006年肯定又要涨;复旦EMBA的价格从2004年初的23万元、9月份的25.8万元,到11月份一路走高涨到了27万元,跃居高校EMBA学费之最……遥想教育部对EMBA的指导价格为20万元,恍惚间不禁感叹“时间真是金钱,知识真是力量”。
商学院:一千个涨价的理由 涨价需要理由吗?如果你一定说需要,商学院绝对能给得很充分。 1、师资。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看法来说,“工商管理教授紧缺现在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这些紧缺的教授里面,也只有大约20%能够教授EMBA课程。所以好的师资成了严格控制质量的保证。”本土EMBA兴起时间并不是很长,这样本身世界紧俏的EMBA教授在国内就尤为显得珍稀,国际化的教授自然要按国际化的价格计算。 2、特色教学。各商学院要经常组织学员到外地、外国进行战略培训和拓展训练。什么极限拓展、名家讲座、商务晚宴、总裁演讲……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3、教学设施。老板们总不能委屈在瘦身MM还嫌挤的电教室里面,这样一来有条件的就得建EMBA专用教学楼,多媒体设备那得是最高规格的,得有专用停车场。没条件的,要租星级酒店,那自然羊毛得出在羊身上。 4、教材费。国外原版教材要翻译成中文,讲课要同声传译,中国学生的作业交到外教手里已经是翻译好的,这些翻译费用按照18门课程计算不能小觑。 供不应求 涨价就有理 一方面,要花钱的地方确实不少;另一方面,敢于开出高价位学费,那也显示了对自己办学能力的信心。名校勇敢超越指导价格,其他商学院也得“掂量”自己的“身价”,向着一定的“梯度”浮动,颇有点“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的壮志,谁叫现阶段供不应求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教授给记者这样一组数据:中国目前共有8000万个发展单位,2000万个个体企业,那么这一亿个企业,如果有1%的高级管理培训需求,就是100万个EMBA,和30所准办高校来讲,简直是杯水车薪,所以现在EMBA在培训市场上引发的热效应很好理解,而且EMBA教育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它从一诞生就只能市场化,那么学费的价格最终也只能是由市场说了算。目前国内EMBA教育需求过剩,而真正优质的产品短缺,相对来说有品质保证的名校EMBA的价格自然要上涨。 老板们不以贵贱论英雄 那么,面对EMBA学费的涨声一片,这一天价学费的享用者们又做何打算呢? 一位打算在2005年读EMBA的民营企业老板对记者说,“招聘来的员工学历越来越高,面对这么些博士、硕士,说实在的讲话还真有点底气不足,当年在中关村靠租柜台起家,如今明显感觉到没有管理知识只靠钻营头脑是不灵了,先不管学得懂学不懂,先给自己镀层金,说起话来底气足。至于学费,不成什么问题,关键得学校名气大。” 学历起点低的老板们急于镀金以服众的心理是一个缩影,毕竟EMBA不需要全国联考,各个培养单位自行决定招生考试录取办法。 高起点的一代,已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则认为EMBA可以让自己从最新角度系统地获取工商管理知识,了解国内外成熟企业的实践经验,日后必将获得高回报,那么眼下的学费成本不应被认为是“巨资”,而且大多数都能够由企业买单或者企业负担一部分,考虑到自己的“钱途一片光明”,自己负担的那部分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由此可见,无论高价还是低价,老板们关心的是名气和教学质量。精明的商业精英怎么能随便做了“冤大头”,时间金钱两耽误,去换一张没有含金量的文凭!所以,EMBA教育拼的不是价格,学员也不会以价位来定英雄。 相关链接: 2005年知名商学院EMBA学费一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人民币27万元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人民币 26.8万元 长江商学院: 人民币26万元 北大国际:人民币25万元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人民币25万元 清华商学院:人民币25万元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人民币23.8万元 人民大学商学院:人民币20万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人民币18.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