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面临丰收中的饥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 15:54 中国青年报 | |||||||||
日前,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消息称,其2003级MBA毕业生的平均年薪达到25万元人民币(见本报12月17日),这一消息给“横盘整理”多时的MBA市场注入了强心针,但哈佛《商业评论》中文杂志主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忻榕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人才供求面临“丰收中的饥荒”。“中国正经历经济高速发展期,所以对人才的需求迅速膨胀。中国人口众多,但不等于人才多,而具有管理经验和理念的人才是中国最为缺乏的。”
中国市场已经是国际化市场 “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读MBA已经不应该再成为问题的焦点,因为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本土市场。” “我们常常谈企业的国际化时存在一种误区,大家把国际化看成走出国门就是国际化,待在中国就不是国际化。其实,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几乎所有的国际大公司都进入了中国,本土企业必须懂得国际化公司的运作模式才可以跟它竞争。作为个人,无论在哪里发展,要面临的都是国际化的运作、竞争和模式。所以,在不在中国发展不该成为选择在哪里读MBA的理由。”忻榕教授认为。 但国际化经验永远是有益的。从长远看,即便是在中国发展的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客户、合作伙伴、同事可能都是国际化的,想要在其中如鱼得水,需要有国际化经验。但获得这个经验有多种途径,不一定需要到国外读MBA。忻榕认为,“这种经历是在国内用高压锅压不出来的。我们现在总是讲要快速培养人才,但是我认为,年龄也是宝贵的,经历是无价的。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在国外工作的价值要超越在国外读书的价值。” 商学院的录取标准各有侧重 “国际顶尖商学院希望培养的是企业精英。顶级MBA商学院招生时,最看中的是这个人的潜能,不是他现有的知识。他们需要的人是智商达到基本分数线,语言、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达到基本水平就可以了,下面就靠学院去培养。” 很多顶级商学院更关注推荐人的意见,并且非常看重申请人过去的经历。但各个商学院的录取标准各有侧重,同时,他们的录取标准又是不公开的。忻榕教授告诉记者:“有的商学院希望录取有突破性、创新能力强的人;有的非常关注领导力;有的商学院以培养创业型企业家闻名,所以会非常注意个人的冒险胆略。面试时他们问的问题可能都一样,但是在分析答案中他们看到申请人身上不同的东西。也有一些相同的标准,比如对于一个未来的职业经理人来说,团队精神是必须条件,有的人缺乏这方面的特质,那么他在管理方面就难有很大发展,可能不会被录取。” 很多人相信,有知名公司的工作背景,是被顶级商学院录取的基本条件,忻榕认为,知名公司有良好的选人的标准和机制,它挑选的已经是优秀的人;其次,知名公司有发展和培育人才的理念,并能给员工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这些确实都是很优越的条件。但商学院在录取学员时,更看重其在公司做过什么。 GMAT成绩代表不了综合潜能 “一个GMAT考了680分的人和一个GMAT考了700分的人是没有差别的,他们都很优秀,能否被一流国际商学院录取就看个人特色。但因为GMAT是惟一完全量化的成绩,所以大家总是拿它作为一个指标,实际上它并不全面。商学院在面试时会再看这个人的领导力、影响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成就感、驱动力等等,这些都是GMAT分数体现不出来的。有很多人拼命准备GMAT考试,认为分数达到700分或更高就可以被录取,这完全是误导。高分低能是没有用的,管理本身是应用科学,要求一个人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忻榕教授说道。 响亮的牌子不等于实际能力 目前MBA教育在中国仍被视为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MBA学位更直接地被当成提高薪酬的筹码。对此,忻榕教授表示理解:“学习任何东西的关键是提升一个人的能力,读MBA也是一样,它可以成为改变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法和起点,但最后能否改变命运,还要看个人怎么去做。” 忻榕表示,有一个MBA学位、一个响亮的牌子,并不等于有能力。“知识不等于技能。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以百万计,他们都是有知识的人,但是真正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尤其是能将管理知识运用自如的人还很缺乏。整个企业管理的人才市场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大家都希望MBA教育能够迅速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技能,希望借此能够拿到更高的薪水,或者是使事业有更好的发展。不过,大家也应该明白,拿MBA作为筹码去找寻一个高薪职位,是求职者的个人想法。任何事情都有性价比,一个人能够给公司创造的价值和公司付给他的薪酬永远会趋于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