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爱他,就让他读MBA(工商管理硕士),因为那是通往精英阶层的通行证;如果你恨他,也让他读MBA,因为那是追求浮华虚名的名利场……"这首改编自《北京人在纽约》的歌词多少道出MBA的现状。
MBA教育就是这样引人关注又备受争议,一方面,它与令人羡慕的职业、社会地位和薪水联系紧密,充满诱惑;另一方面,国际化的光环虚名使MBA就业并非如人所愿,它甚至被
理解成一套"中看不中用的奢华行头"。
中国MBA教育已走过15个年头,河南也有两所高校获批设立MBA教学点。那么,MBA的前景到底如何?MBA教育培养出来的本土化MBA是否就能成为企业管理中的精英呢?更多的企业是否看好MBA人才呢?一系列的疑问值得深思。
采访嘉宾:
刘 伟 郑州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
刘汴生 河南财经学院MBA教育中心主任
腾超臣 郑州博思人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猎头顾问
MBA无国界
□经济视点报记者 刘 慧 刘九学
花开两朵 各具特色
经济视点报:郑州大学和河南财经学院作为河南两所获批的MBA教学点,是从哪一年开始MBA教育的,两所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刘伟:郑州大学是我们省内第一家设立MBA教育的高校,从2002年开始正式招生,目前已经有两届毕业生。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发展的任务一直比较重,尤其是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WTO过渡期的结束,全国、全球成为一个大市场。因此,我们的MBA教育立足河南,服务本地,培养适合我国、河南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又能和国际经济发展接轨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
郑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而MBA就是一门要求综合知识、基础知识比较深厚的学科,在综合性的大学设立MBA教育,有跨学科优势,能够博采众长。另外,郑州大学商学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承办国际经贸部对大型企业的工商培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锻炼了自己的师资队伍。同时,还可以利用郑州大学和国际知名院校的合作办学,增强MBA教育的国际化。
刘汴生:河南财经学院的MBA教育是从2004年开始的,分国内班和国际班。现在主要还是国内班,国际班还没招生,它是我们学校与美国西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达成的联合举办计划,学员分两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河南财经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英语及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在美国西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剩余课程学习。
目前,国内MBA教育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在职学位类和脱产学位类。财院MBA教育也是这种形式,主要分为春秋两季招生。河南财经学院举办MBA教育是有优势的,我们财经专业种类齐全,划分精细。并且河南的管理学中企业管理、会计学管理、技术经济学管理等三个重要学科都在财院设立。
用平常心看待MBA
经济视点报:国内MBA教育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狂热到90年代末期的低潮再到近两年的复苏,您觉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刘汴生:受国外教育环境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挂上MBA学位就可以成为管理中的精英了,就可以走向高端管理层,其实不然。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国家,我们的教育市场与企业市场的结合还不完善。对MBA教育,学校也处在摸索过程中,教学内容把握上还有缺失,不能提供给学生需要的、有用的教学内容。美国的案例不可能在中国发生,芝加哥的理论更不会在中国形成指导性,引入国外的案例式、理论式教育往往会"水土不服",成为本土MBA教育的障碍与瓶颈。
而近两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给大的经济环境带来的变动及快速的经济发展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企业经济实力提高、竞争环境改善,社会、企业对MBA需求的增加,所以,MBA教育又回温了。
刘伟:中国的MBA教育的确经历了一个狂热的阶段,但是关于狂热的问题,不只是MBA,还有其他很多的东西。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在经历转型,转型期的社会在旧有的体制、观念、意识退出之后,新的体制、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时,一般不做长期的思考和决策,只做短期的行为。在MBA被引进国内之后,国人不知道MBA到底是什么,只知道是一个国际学位,浮躁的社会开始对MBA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炒作,这是难免要出现的。
MBA在发达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练,成为国际成功的工商管理教育,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深受国际工商界的瞩目,在引入国内之后,无法一下子完全理解MBA的精神实质,于是就掀起了新的炒作,把MBA炒作成为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东西,很多人趋之若鹜。
在对MBA炒作最热的时候,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用平常心看待MBA》,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地看待MBA,想以此来避免MBA在经历狂热的炒作之后而冷落的局面。实际上,也正如我担心的那样,MBA在国内经历了一段时间后,人们看清了MBA的真实面目,开始认识到MBA并不是大家看到的那回事,开始冷落MBA。不管是狂热还是冷落,都是因为他们并不清楚什么是MBA,MBA到底能做什么。而MBA的复兴则是人们回归到了理性认识,在了解我国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建立科学的体系之后,开始向MBA的真实价值回归,这样才能期望有好的发展。
MBA无"土""洋"之分
经济视点报:国内MBA教育一直争论不止,既有国外与本土之争,亦有教学模式之争,像哈佛案例教学模式和芝加哥理论模式,您觉得与"洋"MBA教育相比,我们本土MBA教育的优势在哪里?
刘伟:MBA培养的是职业化的高级管理人才,强调的是方式、方法和能力。因此,MBA在全世界都应该是一个理念,就是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MBA。在这个理念上,没有美国和中国之分。很多美国培养出来的MBA来到中国之后,可以做得很好,而中国培养出来的MBA在美国同样做得很好。
所以,将MBA分成海归和本土,这是一个误区,无论MBA是从国外毕业的还是从国内毕业的,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哈佛的案例教学模式和芝加哥的理论教学模式都是一种途径,目的都是培养高级工商管理人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但是,这两个途径是不是能够实现预定的目标,还不确定。
哈佛的案例教学,侧重于是培养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分析识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途径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结论是不同的,所以案例分析的结论是不重要的。在我国,案例教学承载的东西太多,认为只要出了校门,MBA就能做高级的职业经理人,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实际工作中,不同的时空下出现的问题是不同的,能否在给定的条件下解决问题也是不确定的。芝加哥的理论教学模式认为,既然案例是独特的、不确定的,案例并不能代替管理的实践,干脆就不要案例,直接教给理念就行了。
国外的MBA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教学体系上比我们更加成熟,而且处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的MBA教育起步时间比较晚,而且社会又处在转型期,所以,我们培养的MBA,在识辨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和国外的MBA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刘汴生:其实,本土化MBA和国际化MBA教育是相对而言的,"本土"与"国际"是中国市场经济环境封闭的条件下相对区分的。MBA教育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需要高校、企业、市场更多的相互融合。哈佛案例教学模式与芝加哥理论模式两者并不矛盾亦不对立,并没有明显的界定,两者背后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在我们学院,采用斯坦福大学教育模式--"中间状态",即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因为纯案例、纯理论的教育模式在中国还不成熟,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支持或是说不完全支持这种模式的存在。
与洋MBA相比,本土化MBA的最大优势就是贴近中国市场环境实际的教学方式,因为洋案例讲的是外国环境下的市场操作,对管理本土的企业而言,借鉴的意义不大,而且不同的环境产生的思考方式也不一样。
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有本土案例
经济视点报:曾有学者认为中国MBA教育模式出了问题,迫切需要本土化重塑。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如果MBA教育方式存在问题,那么它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刘汴生:我认为教育模式本身不存在问题,关键是教学内容出了问题,MBA最明显的特点是案例教学,但是我们的体制不支持这种模式,我们缺乏大量的适合本土的操作案例,而且,这种案例还需要不断的更新。
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本土MBA教育而言,应该将适应中国市场环境的本土案例引入课堂中,其次从教学体制上也要对这种研究成果给予支持。在我们的MBA教学中,我们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拓展训练等相关培训内容结合起来,针对性的培养学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还聘请了河南省优秀企业家作为我们学员的企业家导师,让学员多增加与外界的接触面,在课堂中学,又要走出课堂。
刘伟:在培养MBA的问题上,我认为应该是以下三个方面出了问题:
首先,在案例教学中,我们的MBA教育模式不能与国际接轨,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处在转型期,案例的采写有很大的难度,时效性差,各种因素相互纠缠,变得更为复杂,很多案例并不是由于单纯的的管理因素引起的,造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案例很难获得。
其次,中国的整体教育模式一直是教与学的关系。但是MBA培养的是工商管理的高级人才,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教练和球员之间的关系,让有管理经验的人,在相互交流、协作中体验管理的乐趣,而教练只是一个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再次,是我们的师资队伍问题。从事MBA教学的人,很多是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人来充当的,这样的人来教授管理,我们就可想而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如果能够解决在案例、教育模式和师资力量上的三个问题,我们的MBA的问题就能解决,而不是学者提出的本土化的问题。
满意度是标准报:曾有学者认为中国
经济视点报:《财富》杂志调查表明近一半已毕业MBA学员表示MBA教育不是很满意,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刘伟:郑大的MBA学员已经走了出去,而且我们的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对于这些学员的档案、薪资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调查,收取反馈信息。我们的学员一般流向跨国公司、非国有企业,也有一小部分流向教育机构,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民营企业对我们的MBA还是比较满意的。
刘汴生:我做过企业又做过教育,我赞成这一点,我们现在大部分学校实际上都存在这个问题。专业研究生和学术研究生是培养的两个不同方向,学术研究生研究的是理论,而专业研究生讲的是应用,你不能拿教本科生和学术研究生的方法来教专业研究生。但是,实际上我们许多院校的MBA教育是"无差别的老师对待有差别的学生",一样的老师去教不同的学生,这就难免会造成学员的不满意。我们在教学中对MBA导师要求是:在企业兼职或是深入到管理咨询领域,因为你只有熟悉企业运作,你才能培养他们怎样在企业工作,你才有说服力,如果你只讲高深的理论那只能会被赶下讲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员的要求是多强调应变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学习型组织的观念,多引导学生不断地收集新信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倡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才是MBA教学的方向。
国产MBA缺乏职业化精神
□经济视点报记者 刘 慧
经济视点报:您从事猎头工作多年,接触到的高级人才也比较多,您能否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谈一下MBA的就业市场的现状?
滕超臣:同一般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相比,MBA的确有一定的优势。MBA培养的是企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商业领袖和管理者。因此,MBA的就业面要更广一些。比如说,一个中文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趋向不外乎老师、办公室的职员、销售人员、政府机关办事人员,但是,如果再考取MBA之后,他的就业面就更加宽了,可以到教育、金融、制造、服务、IT等行业工作,而且职位也会提高,可能会成为企业中层甚至高层的管理者。另一方面,MBA的薪水也比较高,年薪一般都在5万元以上,更优秀的年薪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都有。
而目前MBA就业出现不乐观的现状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由于MBA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总认为毕业之后自然有很多优秀的大企业来挣抢,而且在薪水上也充满了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随着MBA教育形势的变化,除了正规的MBA招生计划的增多,各类短期培训班也在增多,同时,MBA教育质量也并不尽如人意,受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对MBA的认识更加理性,对MBA所怀有的热情也有所减退。
经济视点报:从目前我们培养出来的MBA来看,是不是都符合MBA的职业化精神的要求?
滕超臣:MBA的目的是培养职业化的经理人。首先,只有具有适合做职业经理人潜质的人,在经历了系统的MBA培训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MBA。而从目前各类MBA招生的标准来看,都是以分数作为入学的标准,面试只不过是一个形式和过程。因此,一些原本不具有MBA所要求的素质的人也进入了MBA领域,而企业在招人的时候,把这类不具备MBA素质的人招了进去。
目前的MBA班一般都开设了12~14门课程,这样的教学体系所教授的内容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但是,在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却没有开设关于职业经理人职业化训练的课程。如果说工具性的课程是使骨骼强硬的钙质的话,而职业化训练的课程应该是使肌体变得更加柔韧一些,我们缺乏这些软性的课程。教学体系的不科学性虽然很多人都看到了,但是要作出调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够说了算的事。
哈佛商学院MBA的精神是一种崇尚奋斗,崇尚竞争的精神,虽然我们也引进了哈佛的案例教学法,但是,哈佛的MBA精神并没有引进来,哈佛MBA的职业化理念并没有灌输给我们的MBA。一些有MBA教育背景的人,在实际的工作中,心理素质差,挫败感很强,进取心不强,没有足够的自信,缺乏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或者商业领袖所应该具备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培养了很多MBA,但是这些MBA在职业精神和素质上还差得很远。这一点,在我看来应该是影响MBA整体素质的最大因素。
经济视点报:作为猎头公司,你们手中掌握了大量的候选人的信息,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MBA在你们整个数据库中,所占的比例有多大?
滕超臣:1996年我开始从事人力资源工作,1996年秋天就开始接触MBA。当时MBA还是很稀缺的资源,不过,这几年接触的MBA就比较多了。因为我们公司是为企业猎选人才,不针对个人就业,范围也是全国各地,我们的客户所要求的人才,一般都是企业的高级经理人,是企业的管理层,所以我们的资料库中的人才层次也相对比较高。
我们为企业找相应的人才,是按照企业的需要预先制定的。在我们这个数据库中,MBA所占的比例应该在30%左右,就郑州目前各类的MBA人数,应该超过2000人。在企业提出的人才条件中,一般企业对MBA教育背景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也有企业明确提出相应的要求。去年我们就接到两个新乡市的单子,两个企业分别从事制造业和大卖场,企业在设定岗位标准时,明确要求必须具有MBA教育背景。但是,在我们接触到的单子中,企业明确设定MBA教育背景标准的只占到了5%左右。
在我们为企业推荐管理层的职业经理人时,最终成功进入企业的人中有40%具有MBA的教育背景。
经济视点报:依据您从事人力资源的经验,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是不是更倾向于MBA人才?
滕超臣:企业在用人时,考察的是能力,而不是学历和教育背景。在前几年,郑州的用人单位的确对MBA比较青睐,那时,MBA的确是一块敲门砖,但是,这种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郑州对MBA的热情有所减退,而地级类的城市对MBA人才的热情开始升温。这证明郑州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加理性,企业要的是人才的能力和专长,并非所有的MBA都能胜任高管层的工作。
经济视点报:哪些企业比较适合选用MBA人才,哪些企业不适合呢?
滕超臣: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瓶颈,而这时正需要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这类的企业更倾向于MBA。MBA更善于做企业的整体架构,做高屋建瓴的理论系统,做企业的发展战略,而这正好为企业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意见。一般情况下,特别小的企业和家族化倾向的大企业,一般都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体制,都不需要MBA,也不适合M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