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期步入少年期 中国商学院急需战略定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 02:52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陈雪频 发自上海 在中国很少有什么学位能像MBA一样,在过去十年中被持续关注而大家的看法却莫衷一是。中国的商学院教育现在处在什么阶段并将走向何方,一直是商学院、企业和MBA学生都很关心的话题。
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近期举行办商学院院长论坛上,几十位来自海内外的商学院院长和教授齐聚一堂,探讨中国商学院的发展战略。 论坛上,几乎每一个商学院院长都认为中国的商学院也正在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每一个商学院都必须选择自己的战略定位,并处理好MBA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从儿童期到少年期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商学院已经过了单向度地向国外商学院学习的“儿童期”,开始走向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的“少年期”,这一点成为各位商学院院长的共识。 “中国的商学院教育已经进入少年期了,我们依然需要向国外一流的商学院学习,但初步具备了与国际商学院对话的能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陆雄文对中国商学院的发展现状作了一个描述。 这种观点得到了日本神户大学商学院教授黄磷的认同,他认为中国的MBA教育只用了10年便走过了美国30年才走过的历程。但目前中国的MBA教育刚刚进入竞争期,离真正成熟还至少需要十五六年,这一段时间则是商学院的调整和整合的时期。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院长LimChi表示,中国的MBA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现在的关键在于是否要有耐心去研究和总结经验。如果说中国的MBA教育几年前还处在向国外商学院学习“术”的阶段,那么它们现在必须要悟出中国MBA教育的“道”之后才能持续发展。 理解了中国商学院从“术”到“道”的演进,也许更能理解过去几年MBA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之争。一味地照搬海外的教材和师资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由此带来的则是许多企业认为现在的许多MBA学生不能应对中国现实市场出现的问题,要求MBA教育加强本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战略选择与转型 各位院长纷纷表示,目前中国商学院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每一个商学院的战略选择与定位,与之相应的则是每一个学校应该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其文表示,美国仅一流的商学院就有很多所,他们早已摸索出不同的特色,比如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和斯隆管理学院便各有各的专业优势和特色,中国的商学院也必须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路来。 在同一天,曾有一位院长在谈起中国商学院发展的误区时,强调目前很多知名院校在课程开设和办学模式上都有趋同现象,反倒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院校为了吸引生源,在运作方式上体现出了差异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个说法引起了很多院长的共鸣,纷纷表示中国的商学院教育应该特色化和商业化,不同的商学院应该有不同的定位。比如说有的商学院定位于为大企业培养职业经理人,有的商学院则定位于为中小企业培养职业经理人,有的商学院则应该定位于培养创业型人才,每一个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各有所长。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顾宝炎说,商学院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清醒的战略思想。有的商学院定位是到世界舞台上去竞争,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学院都要这样定位,比如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的定位就是为中小企业和银行培养职业经理人才。 与战略选择相对应的则是商学院应该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在第一财经《头脑风暴》相关主题的节目录制中,这个问题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当时台上的四位院长的选择中,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说北大要培养“未来的商界领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则说中欧要培养“未来的企业家”,清华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赵纯均表示清华要培养“商业领袖的战略后备军”,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郑祖康则表示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领导能力、商业道德、创业能力、合作精神的人才。然后学生根据每个人自身的机遇和能力情况,选择商业领袖或者职业经理人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更多人赞同后三位院长的观点,有一位观众直言,定位于商业领袖的人才培养目标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眼高手低的习惯。同样的问题在下午的院长论坛上也被提出来,只不过问题变成了商学院是应该培养“当家的还是管家的”,当时大多数院长选择了“管家的”,并认为只有做好管家,才能成为当家。而且当家的数量非常有限,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当家的,商学院更多地应该是培养管家,也就是职业经理人。 这种颇具戏剧性的观念冲突也同样体现在各位院长对媒体的商学院排名评价上,大多数院长表示对目前国内媒体对商学院排名的不以为然,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现在中国的商学院发展还不成熟,现在排名还为时太早,而且缺乏相关的标准。 在谈及这个问题时,王其文说“现在不过是万米赛跑刚刚开跑,说谁好谁差根本没有意义”,现在的重点应该是培养每个学院的特色项目。而陆雄文则直言复旦大学从来没有向媒体提供过有关商学院排名的资料,并表示商学院要开放地相互学习,少谈竞争,“小孩子打什么架”。探索发展模式 国际化还是本土化?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了很多年。很多商学院院长表示要加强和国外一流商学院的沟通与合作,坚持开门办学,但与此同时必须关注本土的商业环境,并努力引导本土的商业实践。 日本企业和MBA教育也许能给中国一个启示,日本的经济和企业非常发达,而MBA教育则并不发达,MBA教育市场很小而且起步也很晚,因为日本企业更喜欢由企业内部培养公司未来的管理人员。据日本青山大学的商学院院长介绍,日本的MBA教育设计项目时,往往会考虑日本的经济形势和实际情况,探究最前沿的管理知识,以促进文化多元化。在传播西方的管理理念的同时,也要强调本土化的东西,进行跨文化的学习和沟通。 即便在商学院的起源的美国,MBA教育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麻省理工学院商学院副院长DonLessard认为,美国一百多年的商学院教育中已经出现了三次变革。上两次分别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而现在则是第三次变革,主要强调创造力和领导力,由此带来的则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并且保持每一个商学院的特色。 挪威管理学院院长则表示商学院教育要有更多的互动,因为综合学习比综合教育更重要,项目之间要有联系,需要整合,在公司具体氛围内要有用,真正解释现在存在的问题,不仅教科书中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更要把教学、研究和实际情况三方联系起来。 不同的解决方法往往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模式。据黄磷介绍,神户大学就创造了一种“神户模式”。学生平时工作,周六周日把在工作中遇到的战略性的问题带过来上课。第一年课程主要由战略、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的四个教授带一个项目,一年内做完这个课题,第二年开始写论文。由于这个“神户模式”考虑到日本的社会并富有特色,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许多大阪和东京的学生都跑到神户去学习。 而在新加坡,商学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由此也探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合教育,改变以学科为导向的思维,让不同学科相互联系。其中一个例子就是让财务、营销和战略形成一个课程,来实现案例式教学。 在很多人抱怨商学院的老师缺少实践经验时,许多国内的商学院也在探索完善师资机构的可能性,请企业家来讲座。但许多商学院院长反映请企业家或者经理人去讲课往往会面临一个问题,即这些人往往过于强调实践经验,而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这样就导致了他们的实践经验往往也只是个人经验,对于别人没有太多帮助。 陆雄文表示很多企业界人士讲一天半天课还可以,再多了就不行了。而黄磷则直言有实际企业经验的人不一定能教好,第一天学生觉得挺好,到第二天就讲不出来的,因为他们的研究无理论基础,只能讲一段经验,而且是自己的短暂经验,不能给学生新的东西,不能系统化,非常单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