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MBAEMBA > 《人力资本》2005 > 正文
 

人力资本:MBA 商业领袖的摇篮还是天才的坟墓(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 16:09 《人力资本》
他们没有被MBA埋葬

  前述哈佛的那项调查固然让人沮丧,但是终究还是有3%的“异类”笑到了最后,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使他们在一大群聪明人当中坚持到底并最终脱颖而出呢?

  BeBeyond.com的总裁谢劲波自2001年以来接触过近千位有志于读MBA的申请人,他认为
,每个人都有选择读MBA的理由,但是最终能成为商业领袖的却注定只能出现在那些始终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人”的那类人中。至于因为职业发展到一定地步,需要通过读MBA来完善知识结构;借此寻求转机,希望通过MBA来指引未来职业的发展道路;甚至仅有梦想就稀里糊涂选择MBA的人,想走得远一点会很难。

  目标明确者,很早就制定了进入世界一流商学院的目标,也为此提早做好了准备,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目标。坊间明证之一,便是如今前程无忧的掌门人——甄荣辉。这个出身贫寒的香港人在成为HP的销售冠军后,放弃了30万港币的年薪和稳定的工作,将全部积蓄都用作了念MBA的学费。他选择的是法国的INSEAD商学院,这是一所不逊色于美国任何一家商学院的欧洲顶尖学府,虽然学制仅为一年,但是学费却并不便宜。对于甄荣辉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赌博,作为销售状元,他在HP的发展前景光明,放弃这样让人羡慕的环境,而去追求一个未知的结果,风险未免有些大,但是一心想成就事业的Rick还是坚持下了价值百万的赌注。无论是毕业后拿15万美元起薪转行做了管理咨询,还是日后成功运作前程无忧上市坐拥数亿身家,他始终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目标明确如斯者,想不成功也难。

  同样举哈佛商学院的例子,早在1949年,那里曾经走出来一大群后来叱咤美国商界的领袖级人物——包括把强生变成家喻户晓的品牌的吉姆.博克,带头进行个人电脑革命的施乐公司彼得.麦克科洛,把“价值投资”带到华尔街、创建空前成功的共同基金的比尔.卢恩,将布鲁明黛尔百货变成时尚代言人的马文.特劳伯……1949届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是个独特的群体,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最终成为商界领袖,并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究其原因,发现他们大部分为二战退伍军人,曾经席卷诺曼底海滩和南太平洋岛屿。他们本身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转战商场犹如转战战场,许胜不许败是他们惟一的信条,因此他们能在商界中脱颖而出也不足为奇。战争是极端竞争的场合,这里训练出的能力,对获取商业竞争胜利起极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战争洗礼是49届MBA大规模成为商业领袖的必要条件,后人常常会用他们的例子来说明MBA能造就商业领袖,可谓误导。

  MBA是聪明人玩的游戏,但聪明人却未必能玩到最后,MBA也许真的是“天才的坟墓”,但是有些雄心壮志终究不会被埋葬。

  MBA究竟能带来什么

  MBA教管理还是教匠术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毫不客气地指出:“把MBA课程教给23岁的人,这让我很吃惊,我认为这基本上是浪费时间。他们缺少经验背景。你可以教他们技能,比如会计和其它能提供的东西,但你不能教他们管理。”既然不能教管理,那么MBA究竟能教人什么?

  “职业经理人一定要有职业的工具知识,它们乃是一种匠术,没有匠术,连职业经理人也做不了,”袁岳认为在以经济学家为主导的诸多国内商学院中,重视匠术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他们否定匠术的原因,一是不懂匠术、二是不会教匠术、三是匠术兴,他们逊。可悲的是我们尊敬的MBA教授们大学也不成,小学也不成,匠术的教法和知识的教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袁岳用他在哈佛的经历现身说法:“比如教谈判术。一般是理论一堂课,练习真谈判一堂课,总结讨论一堂课,三堂课算一次,全年大约有16次。虽然很累,但是很有用,角色扮演、谈判计分、互相评价出招等等,基本上主要可能的谈判场景你都经历过,下次碰到的所有场景你就会似曾相识。这就是谈判匠术的教法,而知识的教法是一门课从头讲到尾,八股但决不实用。”

  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一直认为中国商学院不缺乏教书匠,缺乏的是真正有水平的、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的研究者,真正的学者。“商学院不可能和所有的管理培训都一样。美国一些不错的商学院,拼命地跟市场上的公司进行竞争,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我在上游,你在下游,是一个链条。”张教授认为商学院也是分层次的,比如波音公司生产大飞机,但是很多公司生产小零件。

  对于张维迎教授的观点,袁岳并不认同,他认为商学院就应该是一个职业学院,是一个应该讲究匠术的学院,而不是一个以学术为主导的学院。“作为职业学院,教学内容应该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职业知识,叫做知识型的知识,带有一定的学术色彩,使我们认识经营管理;第二个是工具型知识,告诉我们怎么样做。重视了知识型知识的提供,但是缺乏或者说工具型知识的提供严重不足,跟商学院的本质有比较大的偏差。”袁岳将之形容成车马,知识型的知识充当了主角,车很大、马很小,就会造成MBA毕业以后,用人单位会感觉到他的实战能力比较低。而要是换一匹马,即用工具型的知识充当主角,即使是大车还是一样能拉动。

  显然,匠术只不过是一种“术”,无论是谈判、营销、人力资源、沟通技术……这些MBA的课程都是职业经理人所必须掌握的“术”。而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门1+1不知道会等于什么的学问,众多变量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如果读MBA者,都能首先放下身段、脚踏实地地学习“商场匠术”,那么出来做个好职业经理人,理应绰绰有余,但要想成为商界领袖、管理大师,那还要看各位的造化了。

  MBA是两条腿走路的书柜

  读MBA做不做得了商业领袖,也许见仁见智,但MBA在企业被嘲笑为“两条腿走路的书柜”却屡见不鲜。学得出,却用不出。面对用人市场,MBA们备受考验。

  大多数中国人有瞧不上比自己强的人的习惯,除非你真能显示出特殊的本事或手段,否则你是他永远的“敌人”。而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MBA,恰是被这样的“观点”给打倒了!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教师出身的MBA被聘为总经理助理,专抓财务管理与员工培训两块业务。有一年正逢年终大盘点,财务、销售、仓库等部门都派人参与,他是这条业务线的总管自然也得参加。偏巧,盘点后的结果显示:实数与财务库存账不符,实数与物流系统结存数也不符。他傻了眼,完全没了方向。原本就对他拿高薪不满、等着看他笑话的财务经理更是有机会将难题一推了之。而他硬着头皮依照财务管理书上的内容,设计了几条解决思路,开了两天的协调、核查碰头会,始终没能查出差错的节点与原因。倒是那位财务经理“三下五除二”地将问题搞定。从此,他就得了“两条腿书柜”的绰号……

  林是一位从英国回归的MBA,他碰到的苦恼是与同一团队的销售经理不合,而他的上司似乎更偏袒对方,这让他有很大的失落感。说来也简单,林是公司客户服务部经理,主要协助销售部门协调产品的发送、进口、运输与质量等一系列客户服务工作。一次,有家客户订购的整套产品因法国工厂的疏忽少发了关键部件,致使客户工程延误;为此,销售经理当着上司的面大发雷霆,指责他拆销售部门的台。当时林气不过,便与那位老兄争了几句,而他的上司却没有任何表态。

  过不久,林的上司安排他与销售经理共同出席公司三个管理团队的例行会议。当会议谈到客户对产品质量投诉议题时,林表示希望销售与生产部门能协调拿出一个方案,尽量避免当地销售工程师与工厂质量工程师之间不必要的推诿,从而降低客户的满意度。不知是林用词不当还是销售经理气还未消,俩人在会议上又争吵起来,而生产部门的当事人则在一旁看“戏”,例会不了了之。会后,林的上司非常恼火,责怪林当着这么多其他团队管理人员的面丢他的脸,还反复地说:你不能事先与我沟通吗?我们三个人先协调,不就可以将球推给生产部门了吗?!

  从上司的角度看,没有一个上司喜欢“多事、刺头”的下属,但他很会平衡哪类下属对他在公司的地位有帮助,很显然他不会偏向林。另外,上司非常在乎他的权威和地位,他需要别人的承认;偏偏林在上司的“上司、竞争对手”面前让他“丢了脸”,他当然很没面子。由此看来,林最大的失败是不分场合直抒胸臆,既没能讨上司的喜欢,也没能和同事融洽相处,说白点就是没学会如何“做人”。

  新创意公司首席职业顾问俞茵发现:自从MBA大量“生产”以来,大多数人对MBA持怀疑的态度,特别是负责市场、销售的非MBA经理们,他们始终认为:MBA只是嘴上说得动人,真让他们“真刀真枪”地干可能连门都找不到……因此,经常可以看到趾高气扬、自以为是的MBA被销售“人精”教训得一愣一愣的,最终遭遇“滑铁卢”。

  MBA是攀比效应还是虚荣效应

  最近几年,MBA高价待沽的火热场面几乎消失殆尽,有人说,MBA过剩,读了也“销”不出去。MBA的未来何在?

  记得张维迎教授在一个对话节目中对MBA的现状有过一个独特的看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MBA类似一个网络产品。中国现在很多MBA之所以不太好找工作,还是因为MBA太少。MBA越多,它的价值也会越来越提升。我们可以用经济学里的外部连带效应中的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做一下分析。

  攀比效应是一种赶时髦心理,就是说消费者认为其他人买这个东西的越多,他的购买欲望就越强烈。并且拥有这种商品的消费者越多,这种商品的内在价值就越大,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CD唱机,如果只有很少的人拥有,那么就没有厂商愿意去生产丰富的唱片,CD唱机的价值也就体现不出来。而虚荣效应正好相反,它代表了人想独占某种商品的欲望,能够拥有的人越少,带给人们的需求欲望就越强烈。比如艺术品、专门设计的赛车、定做的高档服装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虚荣是荣誉、地位或身份的象征。

  如果把企业作为买主,MBA作为一种商品的话,那么在企业的眼里,MBA具备不具备外部连带效应呢?如果有,是攀比效应在起作用呢?还是虚荣效应在起作用?

  当然我们更愿意相信企业使用MBA是从一种理性角度出发的,合理评估企业需要和MBA的能力、作用,来决定是否和如何使用MBA。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企业在用人上还是受外部影响的。那么这种影响表现为什么呢?

  著名的博客写手、清华大学MBA 水木经伦论坛英侠认为:“MBA在企业的眼里会经历一个从虚荣效应到攀比效应的变化。”我们还记得前几年MBA的整体数量比较少的时候,MBA留给社会的是一个社会精英形象,所以很多企业使用MBA实际上是虚荣效应在发挥作用,用以表示自身企业的高品位和规范管理。随着MBA毕业生的增多,大量的MBA毕业生涌向社会,MBA具有的虚荣效应消失,而攀比效应还没有起作用,所以MBA的就业在社会上暂时进入了一个低谷阶段。但是,几年之后MBA这种商品将迎来攀比效应发挥作用的一个新的时期,当越来越多的公司拥有MBA的时候,没有MBA毕业生的公司将会被认为是一个不规范,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企业。MBA的需求会迎来一个新的高峰。

  不管是不是天才的坟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MBA”这三个简简单单的英文字母终究还是充满了无尽的诱惑。那么,就请擦亮你的眼睛,认清MBA的真面目,仔细盘算一下自己该不该读MBA、何时出手,牢记投资回报率是关键。

[上一页]  [1]  [2]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