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MBA学生缺少本应得到的能力方面的锻炼
文/一休
注:作者为某院校MBA毕业生,其姓名已作技术处理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MBA强调的是所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有相应的师资、案例和教学方式等来配套。在这些方面,作为接受过MBA教育的过来人,我有些话要说。
师资力量薄弱
我们的MBA教育起步是较晚的,国内从事MBA教学的老师大都是原来从事理论教学的,基本没有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师资力量薄弱。条件好的学校会聘请留学归国人员任教,但问题是,这些老师也是强于理论而缺乏实践的企业管理经验。虽然有些老师在给企业做顾问或咨询的工作,但也基本是理论性的指导,框架性的分析,很少有能深入企业内部,很难了解企业的真正实践运作情况。至于有企业管理经验,或自己经营企业的老师就更少了。
应该说,绝大部分MBA学生都具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在教学方面,他们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渴求非常高。然而,苦于老师大都缺乏实际的企业管理经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理论强而实践分析不足。尤其是对案例的分析部分,仅限于就案例的文字部分做一般性的讲解,蜻蜓点水,不痛不痒,不能深入,要是想操作应用,不现实。
或许讲操作,是对老师要求有点苛刻。终究MBA主要是老师教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教学生针对现实中的某个具体问题,能在某堂课上照搬到“良药“。但退一步的话,即使是教一些思考问题的框架,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部分的讲解,也会使讲课的内容太抽象,不具体,学生也难以更好的领会,能否从中真正受益可能也要打问号。
本土案例太少
和师资问题一样,对于案例的问题我们也只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目前我们国内给MBA应用的教学案例也基本是从国外引进,本土案例很少。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从事企业管理研究的认识不足、资源不成规模,积累也较少,因此可供教学使用的企业案例数量有限,而且这些资源各个学校也没有形成共享,具体到单个的教学单位自然会少得可怜。即使有少量的本土案例,其编写也不成体系,不规范,质量也成问题。
当然,洋为中用是好,只要是精华,就可以吸收,但案例本土化也很重要。我们的学生,因学了大量国外企业的案例,满脑子都是外国的东西,这反应出我们的MBA教学还没有很好的本土化,没有很好的立足于为我们的自己的企业。这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MBA的毕业生热衷于追求去外资背景的企业工作。
另一个结果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对国内企业的真正了解,缺乏对国内经营管理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对我们的企业缺乏信心。恶果也这样埋下,也就是造成了相当多的学生到工作的时候,
显得对我们自己的环境不能很快适应,学到的东西不能很好运用,极大地影响了用人单位对MBA的能力认同。
教学难互动
教学方式的问题同样相当严重。近几年来,我们的高校在急速扩招,不断扩大MBA培养规模,结果使本来就不足的教学资源捉襟见肘。
一般来讲,MBA的教学应该小班上课,如30人左右,便于老师进行教学,讨论案例。可是由于教学资源的紧张,我们现在的MBA教学也大都是大班上课,一个班50人,多的能到70或80人。这么多的学生同班开课,严重影响老师的教学方式,课堂没法形成真正的讨论,案例教学也最后流于形式。
事实上,课堂讨论、辩论、互动应该是对MBA学生一项很重要的教学过程,它对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当众演讲能力等是极好的锻炼方式。可是由于大班上课,这方面的锻炼方式大打折扣,学生的课堂发言机会少。条件差点的学校许多学生都没有课堂发言就结束了他的MBA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结果是的我们的MBA学生缺少本应属于他们应得到的能力的锻炼,而不是仅仅理论的掌握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虽然,我国MBA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客观情况,但其发展也是个渐进的过程,我们的办学规模、办学方式、教学效果在不断取得进步,在逐渐同国际接轨。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培养的MBA毕业生,他们的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