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MBAEMBA > 正文
 

《金融时报》排名撼动国内商学院评估体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 04:52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陈雪频发自上海

  1月24日,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2005年度全球MBA百强排行榜。除了哈佛大学商学院重回排行榜的榜首之外,今年的最大新闻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下称“中欧”)排名的大幅攀升。中欧自2003年进入《金融时报》全球MBA百强排行榜之后,从2003年的第90位到2004年的第53位,今年则跃升至第22位。这样快的攀升速度在入榜的100个商学院中可谓绝无仅有
,就连中欧的院长张国华也连称意外。

  值得关注的是,中欧是唯一一家上榜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商学院,一时之间两个话题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一个是为何中欧在过去两年在《金融时报》的排名大幅攀升;另一个是为何来自中国大陆的其他商学院没有进入这个排行榜中?

  为何中欧的排名大幅攀升?

  要了解中欧今年排名出现大幅攀升的原因,必须先分析《金融时报》的评选标准。

  《金融时报》对MBA排名所依据的数据主要有两个来源:各家商学院及其毕业三年的学生,然后分别核对来自这两组调查问卷的数据,还作了独立的研究评估。通过这些调查中获取的数据和采用的标准,大约可以反映商学院及其MBA课程三方面的情况:第一是校友的职业发展和购买力;第二是商学院及其课程的多元化;第三是商学院的科研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标准包括20个选项的评估标准。

  从技术角度来分析,今年中欧的排名大幅攀升的原因在于其在这20项指标中有13项指标的排名上升。这13项指标全部集中“校友的职业发展和购买力”和“商学院及其课程的多元化”两方面,其中有6项指标位居全球前18位,其中“毕业三个月内就业率”以99%位居全球第一,“入学前到毕业三年后工资增长率”以191%位居全球第二。

  中欧院长张国华告诉记者,中欧排名的突飞猛进体现了中欧的MBA课程在两方面的长足进步:一是严格对申请人的评估筛选,“我们通过高达60%的面试淘汰率来寻找那些具有明显的管理潜质的学生,而不是考试高手”;二是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服务。

  中欧在“商学院及其课程的多元化”的高得分则与中欧的国际化办学背景有关。从办学开始,中欧便开始在全球招募教授,学校管理也由中外方共同担任,并且每年都和世界一流的商学院有交换学生的计划。这些因素导致了中欧在“国际师资比例”、“国际委员比例”和“国际课程体验”方面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

  除此之外,中欧排名大幅提升也与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关。本年度中欧上升最快的指标是“毕业三年后加权工资”,在这一项指标上中欧从2004年百强中第98位上升到2005年百强中第49位。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MBA的薪资水平和市场价值的快速提高;一方面也反映了因美元持续走软导致中国人的购买力进一步上升。

  从这份排行榜中还可以看出中欧在“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这两方面的不足,张国华认为这两项是中欧与国际一流商学院之间的主要差距。为了实现“中欧未来十年进入全球前十”的目标,张国华表示:“中欧还要继续引进世界一流的教授;与此同时,中欧特别要加强本土企业的研究,争取出现一批能在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某些话题方面成为世界级的学术权威的教授。”

  大陆其他商学院为什么没有入榜?

  在这份《金融时报》编制的全球MBA百强排行榜中,中欧是唯一一所入榜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商学院,而像清华、复旦、北大这样的国内一流的商学院没有进入这份排行榜。

  是十年中欧超过了这些百年名校吗?可能很多来自这些学校的MBA并不认可这个答案。原因很简单:这些院校都没有参与《金融时报》的全球MBA排行榜。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去年10月份由国内的《经理人》杂志推出了一份国内商学院的排行榜中,中欧是为数极少没有参与评选的国内商学院。事实上,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国际和国内商学院的评比排名中,中欧和国内的其他商学院几乎总是擦肩而过,从不直面相对。

  为什么一些国内商学院不参与《金融时报》的排名?一位国内商学院的院长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金融时报》的评估标准与国内的商学院体系有较大出入,因此暂时不会参与排行榜的评选,这也是一些国内商学院不愿参与这种排名的普遍原因。

  与之相应的是,中欧为什么没有参与国内商学院的排名?中欧院长张国华曾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几年中欧想参与国内排名却不被接纳,所以才想到去参与国际排名。”去年《经理人》的排名中欧没有参与是不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可以预料到的是,由于中欧在国际排名中节节攀升,它并不是很在意国内的商学院排名了。

  对于一些国内商学院不愿参与国际排名的原因,张国华表示不以为然,“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中国企业面对的是国际化的竞争,因此首先就要接受国际化的标准。如果连国际化的标准都不认可,怎么可能赢得国际化的竞争呢?”

  参与国际排名给中欧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中欧国际知名度的大幅提升,有可能吸引更好的师资和更好的生源,并吸引更多的国际一流公司来学院招聘,这些又将会推动中欧的国际排名的提升,从而形成一种正向循环。这是那些立足国内、不愿参与国际排名的商学院很难得到的发展优势。

  国内其他商学院肯定也看到了这种发展趋势,也在纷纷开始改革,争取越来越多的办学自主权。对此张国华表示:“我相信国内有几所非常好的大学,凭借着自己的品牌,如果他们的改革措施非常有效的话,他们也应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能够参加到世界商学院的竞争当中去,获得比较好的排名。问题是他们要有这种胆略参与全球竞争,并不是把自己束缚在中国本土上。”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